知行合一的经典著作_精益创业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 精益创业 > 知行合一的经典著作
狂热分子 精益创业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1-27 01:11:38

知行合一的经典著作

总体5星,翻译减去1分

把大愿景分解成一个个独立部分。最重要的两个假设是“价值假设”和“增长假设”
1、价值假设:用户使用了产品和服务时,真正带来了什么价值。
2、增长假设:测试新用户如何发现产品和服务的。
如果价值假设受到了冲突,那么就该转型了,因为根本没有用户
与传统战略和研究不同,这些规格都根植于“今天哪些东西有用”的反馈中,而不是对“未来哪些东西有用”
整个实验过程也是个产品,需要假设测试
市场无时不在改变,而我们的工作正式要随其同时改变


----------------------------

努力的方向是:开发-测试-认知,把这套反馈流程的总时间缩短。
反馈流程的执行计划却是相反的:认知-测试-开发
1、先用MVP(minimum vil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确定认知
2、再用IA(innovation accounting),评估产品努力是否有效,是否获得了经证实的认知
3、完成“开发-测试-认知”后,转型or坚持。假设错误则转型,假设正确则继续深耕。

传统商业战略帮助产品人在哪些方面做出假设,而创业者需要做的事情:
1、建立可以系统测试这些假设的架构
2、在任何环境下忠于总体愿景,严格执行这些测试

传统的产品流程假设是符合逻辑的,线性的,类推出来的。(以前使用了x技术,具有y特性,我们赢得了z市场;现在我们有新x2技术,同样有y特性,也能让我们赢得z2市场)

成功的创业者高瞻远瞩,有能力和工具去发现计划中哪些部分运作顺利,哪些部分误入歧途,然后相应的调整策略

了解新产品或服务的第一步,是从根本上确定是“价值创建”or“价值破坏”。创业者需要了解增长背后的原因,避免很多价值破坏类的增长。(如庞式骗局的短期破坏增长)

现地现物,除非自己接触和了解过,不能完全凭借汇报得到信息就觉得自己了解了市场和用户。

关于用户模型,这也是个假设,而不是事实。如果我们不能用产品来服务用户,那么用户模型也是暂时的。

分析瘫痪症:
1、早期进行了一部分调研,就以为了解了用户,便急于开发产品
2、过分迷信分析,不断的分析,不断的调整原有的计划

-----------------------------

MVP
1、用以验证商业假设为目的,帮助创业者尽早的开启学习认知历程
2、不要在验证假设目标之外复杂化它,并不是要测试功能或整体流程,遇到问题化繁为简
3、不管某项工作在当时看起来多么重要,只要在开启认知流程所需之外的都是浪费
4、如用MVP成功运转,便可继续。当人工负荷不了旺盛的需求之后,计算机自动化才开始显现出必要性
5、如果我们不知道顾客是谁,我们也不会知道什么是质量
6、放弃对你需要的认知没有直接用处的一切功能、流程和努力

如果你能自信比对方更快的验证这个反馈,则无需担心对手知道你的想法
竞争中,“快”比的不是执行多快,而是你多快的了解用户的本质需求

------------------------------

创新核算
1、从MVP阶段起就要开始搜集数据,跟踪远景的进展
2、从MVP搜集数据开始起,便要建立能验证假设的数据衡量标准(即基准线)
3、确立基准线的关键是,公司应以能提升愿景的驱动因素为标准(如设计能够提升用户留存率)
4、虚荣指数VS可执行指标,从关注总量转为关注同期群指标(用户数vs单个用户运转效率)
5、每次发布,都是一次对比的实验测试
6、将整个数据验证过程能够形成流程化,用流程的方式控制“经证实的认知”
7、A/B/C test,能让你了解假设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数据报告标准:
1、可执行(说明因果,并形成可执行的点);
2、可使用(从问题出发,要避免复杂,让每个人都能读懂)
3、可审查(数据本身也是产品,最优的数据来自于原数据生成的报告)

敏捷开发的弊端:
1、开发者虽然能提高效率,根据不断改变的业务调适产品,但对商业决策质量概不负责。
2、传统经理人,关注单位效率的提升,却忽视了系统级的效率。(优化了系统中的某个部分就必定危及整个系统整体)

-------------------------------

转型or坚持

1、确保决定时有足够数据的支撑,或经证实认知事实
2、失败是认知的先决条件
3、经证实认知越多则越准确,加速的也更加顺利
4、用最小的成本去失败去学习
5、在企业成本中,千万不要砍掉反馈系统的成本
6、公司里的声音不一致,领导者要自我思考后决策
7、早期用户验证后,不代表主流用户就能接受
8、在度过早期大量的低风险、低产出的最小可行性产品后,得到了粗燥的产品设计,需要适时的回来关注质量问题
9、组建专门的认知小组来进行测试工作
10、转型也只是关于全局概念的一次假设验证

-------------------------------


精益生产
1、福特发明了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日本人创造了精益化的批量生产
2、小批量工作能及早的发现问题
3、快速执行,是一切企业愿景得以实现的基础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