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人一样,我是去年末知道小米出了《参与感》,其风靡一时的盛况至今历历在目。这本书火了以后,我做了两件事,首先是立马跟风买了一本,其次是随即犯了拖延症扔进了角落。
但是,我从字面上好好的思考过“参与感”三个字,加上对作者背景和各类书评的断章取义,我曾经迅速做出反应,把参与感用在了工作中。在此说明一下,我的工作是创业服务,基本内容就是邀请创业者参与线上线下活动,并精选优秀的创业项目给予最大扶持。
具体的做法就是:1、在工作的微信公众号中加入了一些提高读者参与感的元素,比如大转盘抽奖、专项调查等;2、在工作的伙伴和客户的相处中,鼓励同事多探索和尝试,主动和客户寻求意见拉近距离;3、在线下的活动中邀请不同的展示商和赞助伙伴,让大家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可以接触更多层面的信息和服务,增强体验和互动性。
这么践行至今,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总是心里没什么底。后来,我终于痛下决心看完了这本书。
首先,翻看过目录,我基本确认此书的通篇内容与我想象的一致,许多的鸡汤类经管类的书都具有让人一望而知的特性,从书名就能看出主旨,诸如《精益创业》、《金字塔原理》等都是如此,因此可以庆幸的是,我之前唐突做出的工作实验,是符合小米大神的谆谆教诲的。
其次,这本书比我想象的引人入胜,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一口气通读。原因大概有两点:一、大多数的经管书都来自国外,比如德鲁克和大前研一,翻译的损耗无可避免,再加上国情和案例的不熟悉,往往增加阅读难度;二、《参与感》的作者是一直跟雷军奋斗了十几年的阿黎,他的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案例栩栩如生,结构上又具有技术范的清晰特征;三、书中的每一章节都有一幅风格统一的手绘画,简单明快,一针见血,此为亮点,也再次成为电子书不讨人喜欢的佐证;四、最后的“阿黎笔记”,和参与感关系不大,但一看就知道是阿黎自己最放不下的心头所好,在前文中看到小米门店的布置,每每令人想到无印良品和原研哉,最后果然在文中提到这家品牌和它的设计大师,让人对小米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全书可谓亮点迭出,字字珠玑。综合以上,我认为此书被封为2014年中国经管排行第一,实至名归。
最后,我想稍稍说点遗憾。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对微信的提及篇幅太少,却花了大量篇幅在日渐式微的微博之上,这可能是因为成书之时尚未具备大量的微信运营经验。在这里,我不太认同阿黎所说的:微信只适合做服务而不适合做营销。我认为微信是目前中国最好的沟通平台,服务和营销可以并蒂开花。
《参与感》对我们的参考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我非常佩服小米有这样的共享精神、小米的高层有这样的表达能力。剩下的,就靠我们自己参悟了。作为一只默默无闻的工作菜鸟,我期待自己从简单的看懂,到不留痕迹的应用,最终轻松驾驭参与感的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