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系统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并且跨越各门学科,故而在本书中能够被作者旁征博引式地广泛应用于科学,林业,生态保护,政策规划,以及日常生活中。而正是因为它的这种特殊的综合性和百科全书式的含纳模式导致了系统动态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注定前行举步维艰。仅只这一特性,便引出两个非常难以克服的困境。
首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看到每天新闻中各种各样的事件(event),通常仅只是作为知识性的补充和自我完善,却很少能够看到更大的图景(the bigger picture)。我们通常并不知道“前因”,也难预料“后果”。经济学家通过时间轴分析和空间联系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更进一层的,行为层面(behavior)的剖析。然而关联并不能揭示因果,而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事件背后行为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只有对行为层面有很深刻的洞见,才能够将事件的集合抽象成一个框架,并且总结这个框架下系统的行为以及系统的成分(即储存站(stock),流(flow),与反馈(feedback),进而解释过去,预测未来。而这样的层面,绝非一般的人可以达到的,因为需要太大量的信息才能“养活”这种系统的认识。因此我也逐渐理解为什么作为系统动态的发源地之一,我的课题组现在却开始试着整合计量经济和系统动态,而非绝对地依赖系统动态了。
其次,即使我们拥有如此庞大的信息库,我们的行为以及对信息的解读却未必总是正确的。背景,偏见,职业骄傲,和视野局限导致我们的思考和解释常常出现漏洞和偏差。而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各样利益集团的交割和局部动机的分流导致了即使完美的信息也很可能被或有意或无意地错误运用,分析,解释。在此之外,它需要运用它的人具有足够渊博的知识和广阔的胸襟来接纳各个方面(经济,金融,宗教,政治,环境,科学,工程等)的挑战和术语,并且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态度将这些迥异甚至有时对立的学科综合起来划定并不易定义的界限,建立完备的,审慎的系统模型。也正因如此,加之通常复杂的关联模型,我对系统动态如何能够被推广到大众之间去略有担忧。
最后,假设我们克服了这两个困境,亦即-- 即使我们拥有所有的信息,并且利用系统动态这个工具得出了完美的结论,我们不应忘了理解与解释本身和具体落实之间永远有一个鸿沟。系统思考本身无法跨越这个鸿沟,但它可以将我们引领到鸿沟一边距离另一边的最近处,而剩下的跨越,只有人的精神和意志能够帮助实现 (and then point beyond -- to what can and must be done by the human spirit)。
当然,尽管如此看来系统动态的演进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涅盘过程,系统的概念本身却已经足以提供我们很多宝贵的信息,理念,甚至哲学观。从广义角度说,我们对现实的所有认知都是一个模型,并从这个模型中获取知识,进行推断。系统动态模型给我们一个机缘,站到生活外用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客观审视我们生活的状况。也正如作者在第六章中所说的,干预系统或者与系统共舞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系统范式,明白任何现实意义的范式都是局限的,而这种局限范式本身也是一个范式,并由此步步进推,最后让自己安于无明,达到佛教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亦即禅宗中的第一义。(It is to let go into not-knowing, into what the Buddhists call enlightement)。 系统动态理论作为一个系统本身提出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一大部分,正如作者所说,已经被其他学科提出,甚至有些已经被解答。但作为一种世界观的拓展,系统动态有它独一无二的魅力,那也或许便是它存在的意义和缘因。
系统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历经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那高度之上的旅程,我们或许只有在静默中走完。
@MIT, Cambridge, MA. Before my application to E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