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重新看了一下阿朱的博客连载的走出软件作坊系列,还是保留最初的评价,走出软件作坊提供了三五个人十来条枪打造正规军的可能性,但是在必要性的分析上基本没有。
我们往往认为所谓正规军是必要的,但必要性分析往往不够全面和缺乏力度。我觉得四人帮的设计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逻辑分析的范本——名称,应用范围,实现方法,实例。我总觉得阿朱的论述会在上述四个方面有一定得欠缺。当然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塌下身子,和大家一起思考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大家最需要的。你的心中或许有一套很好的产品发展体系,可以在平时和大家聊的时候装作无意的渗透,多次讲,反复讲,大家都就接受了。战略不是大家开个高层会然后发个全公司群发公告邮件然后分头执行就能达到的。
这是我看《帝国的凋零:晚清最后十年》的一段话
短短的三个月,光绪发布了上百道谕旨,其中包括了“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开办实业,奖励发明”;“设立铁路,开采矿产”;“办理邮政,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裁减旧军,改练洋操”;“设立学校,开办京师大学堂”等一系列新政策。
这些政策好不好?好得很。但中国的问题,往往坏就坏在理想主义上。这些新政策看起来很美,对将来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好处的,但一个良好的出发点未必能产生好结果。以“废除八股、改试策论”为例,这本是这次变法中最值得称道的,但结果却是激起最强烈的反抗。
正如唐德刚所言,科举考试是涉及到“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以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你康有为刚刚考中进士,却将这一数以千万人已为之奋斗或正为之奋斗的制度废除,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些人所做过的努力付之东流,他们花钱买了那么多的考试秘笈,又花了这么时间熟悉八股科目,如今说取消就取消,这帐怎么算?
果不其然,废八股改策论的消息一传出,天下的读书人一个个激愤异常,口诛笔伐还不算,据说直隶的一些读书人甚至打算对康有为行刺,从肉体上消灭这个“名教罪人”!这样的结果,恐怕是康有为等人所始料未及的。
更要命的是,在形势已经岌岌可危的时候,康有为还要揪着清朝那条敏感的“国宝”级辫子大做文章。他上书光绪皇帝,请求“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并“大集群臣誓于天坛太庙,上告天祖,下告臣民,以今年为维新元年”。
由此可见,这一百多天里颁布的绝大部分政策,主次不分,贪多求全,又大都没有经过反复协商和权衡利弊便匆忙推出,这不但激化了各利益中人的矛盾,往往也使得这些政令在现实中不具备可操作性。
最后这几话还是说的挺舒服
短平快是核心内容,我现在准备把你的理论精简化之后再来个本地化。但我还是想如果能框架化的话,推广起来会比较方便。
我明白你的"润物细无声"方式,但是这样的话理解起来就会发生时间成本,不知道你明白我说的意思不?
我们是商业,我们是解决运作企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让问题阻挡了我们商业运作。这是我们的核心目的,也是你们运作企业的核心目标。至于理论,应该归属大学去研究。而且管理理论往往很难充分实践到现实中,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历史包袱和资源限制,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好的,大家也都知道问题,但做不了。每个企业从外向内看都是光鲜的,从内向外看都是失望的,就连微软、IBM、HP、SUN、ORACLE、GOOGLE、联想、华为、同方、用友、金蝶、搜狐、阿里、百度、腾讯等等都是如此。
真刀真枪在市场上拚杀,要的就是短平快,和跆拳道一样,直接制服对手为目的。电影里的各种眩目的武打动作,其实在现实格斗中不起多大作用。所以在《雪山飞狐》中,江湖大侠苗人凤被几个流氓所伤,我过去很不理解,最后我明白了,乱拳打死老师傅。
千万不要看blog和网上所谓的电子版。那不是书上的内容。blog上的内容和纸质书的内容相差40%,也就是几乎一半不相同。以那个来作为基准评论不太好,建议还是读一下纸质书籍再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