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心动_时间,快与慢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时间,快与慢 >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心动
锡兵在途中 时间,快与慢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7-25 16:07:30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心动

本书讲的是世上最神秘、最有意思的事物:时间。(如果不赞同我的观点,请试着解释一下“时间”是什么)更具体地说,是时间观。

经过若干篇幅的、慢吞吞的预热,作者在第三章切入正题,宣称人类一度建立起的、线性的时间观和社会发展观正在崩溃。(这里所谓的线性,指时间一去不回、社会越来越进步。)这一结论建立在如下论断上:因抽象化和标准化而提升的信息积累速度已超越了极限,人们在以这种速度吸收信息时将无法找到稳定的、可资比较的立足点,以致会丧失对时间和社会方向性的感知。在接下来的章节,作者罗列了很多速度的“罪证”,想说明“快”导致工作增加(因为做每件工作的时间减少了),”快“导致质量下降(还是因为做每件工作的时间减少了),而指数增长的信息处理速度终将使有限的时间里挤入无穷多的新事物。于是,被赋予了太多信息、太多任务、太多选择的人类将因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或抓不住重点而被摧毁。灾难的解决方法想必大家都能猜到,就是放慢生活和工作节奏。作者甚至建议政府从政策层面限制手机使用、减少工作时间,以迫使人们慢下来。

这书的写作时间还是12年前,如果看到这几年兴起的网络社交工具,作者大概更要惊呼”狼来了“吧。不过,他似乎忽略了些东西。虽然随着语言、文字、印刷术、互联网等事物的发明,人类所拥有的信息确实在以指数形式增长,人脑的处理能力却没有太多变化,读完一封手写信和读完一篇博客,看一出戏和看一出电影,所花的精力还是一样的。但我们并不需要把所有的人类知识都放进一个大脑里,信息总量也并不影响人们对其中一部分知识的吸收。总量既不影响,那么增量又会影响什么呢?有谁规定我们要阅读每天印刷的所有报纸或每天新增的所有网页了吗?更方便的工具提升了确实提升了信息处理速度,但电脑和互联网并不是不断加速的流水线,也无法强迫人们加速吸收信息。本质上,信息技术提升的是人类创造和传播信息的速度,它只是把更多的信息摆在了人们面前,这进而造成的是选择知识的问题,也是多与少的问题,只有在贪多嚼不烂的情况下,它才会转化成快与慢的问题。但奇怪的是,作者几乎没有谈到选择,他难道认为人们面对海量信息只有碎片化处理这一条途径吗?实际上,作为地球上最成功的单一物种(如果我们把成功理解为分布最广泛),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力是最强的。这环境当然即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刚刚坐上互联网这趟快车时,许多人感觉到头晕,那是很正常的。但有谁会、有谁能要求停车来抑制头晕呢?互联网发展的20年来,人类也已经发展了许多技术来更好地使用它,这包括搜索引擎(很遗憾,这是作者写书时已有他却没深入分析的技术),也包括社交网络和大数据分析。有一点作者说的很对,网络只是媒介而不是信息本身,但认为这种媒介会产生人类无法应对只能逃避的信息流却是一种奇怪的想法。如果作者真的持有进步史观,他为什么又相信人类无法应对自己的造物呢?

实际上,我相信在任何年代能长时间地专注某件事情都会是一种难得的内在品质,而非由环境决定的。现在玩微信的人,十年前刷论坛,二十年前看电视,50年前听电台,200年前什么传媒也没有,他们就看书去了吗?错,显然是蹲在街口聊闲天啊。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