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后IBM公司怒刷了一把存在感,用他们的人工智能机器watson,花了几秒钟的时间,阅读了鲍勃.迪伦先生所有的作品,然后,它说出了一句话,鲍勃.迪伦先生,你的作品反映了两种情绪,叫流逝的光阴,和枯萎的爱情。这是一个机器的判断。
同样是这个watson,一位日本女性身患重病,在医生已经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它花了十几分钟时间,读了2000万页的医疗文献。两千万页是什么概念?堆起来大概四千米高,1428层楼,相当于13个埃菲尔铁塔首尾相接。它十几分钟读完,然后给出自己的医疗建议,救了这位女性一命。
而就在上周,谷歌的人工智能AlphaGo化名"Master",在网上与包括聂卫平,柯杰,常昊在内的世界顶尖职业棋手交战60场,取得了全胜,引发棋坛和世界的二次地震。
这就是人工智给我们秀出来的肌肉。
有一些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崛起,我们的睡塌之旁不是有人酣睡,而是有东西醒了,它正缓缓地坐起来,准备改变这个世界。
这就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智能时代。
作者吴军,曾先后供职于谷歌和腾讯,是谷歌中日韩搜索算法的设计人,在腾讯做到了副总裁。目前在硅谷担任风投基金的董事和顾问。
他认为,随着以大数据为基石的人工智能的进步与应用,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它们将彻底改变未来的思维方式、商业模式、产业结构和社会构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
它可能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不太一样,人工智能不是复制人类,它跟人一点都不一样,它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存在。
我们人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我们人总是想尽可能去简化。为什么?因为我们太脆弱,我们的精力有限。而人工智能是一个机器,机器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精力无限。
罗胖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人工智能就是中国那个最伟大的虚拟人物。中国最伟大的虚拟人物是谁?是每个妈妈都说过的那个人,别人家的孩子。他是一个勤奋得难以想象又无比听话的完美小孩。你学习的时候,人家在学习,你游戏的时候,人家在学习,你休息的时候,人家还在学习。
2016年3月,李世石大战AlphaGO,其实李世石中间还赢过一局。我们想像一下当天晚上发生了什么,李世石是在接受采访,在吃饭,在睡觉,而AlphaGO输了,它没有任何情绪,它只是一个机器,当天晚上它自己和自己下了一百万盘棋。第二天李世石再见到它的时候,它已经是另外一个存在了,是李世石用尽一生的努力也达不到的距离。
这就是那句最悲情的话,比你聪明的人还tm比你努力。
我们原来文明的所有基础对它来说都不存在,它用最复杂的方式,一出手我们就没法理解的方式,在构建他自己的逻辑。
人工智能为什么能在2016年爆发?
因为驾驭这个复杂方式的基础在今天实现了。2016年人工智能爆发有三大原因,算法的进步、硬件的进步和大数据的进步。而最核心的,就是大数据。互联网提供了海量数据,而海量数据给一直困扰人工智能发展的难题提供了解题办法。
什么是大数据?
你可能觉得大数据不就是一堆数字吗?其实不是的,数据的范畴要比这个大得多,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数据,比如说文字啊,图片啊,视频啊,甚至你下班走哪条路回家,这都可以算作数据,有了数据以后呢,再经过系统性的整理就变成了信息,信息再经过更简洁更抽象的加工就变成了知识。
所以现象、数据、信息和知识是层级递升的关系。
我们人类,不断通过知识改变世界。而数据,又是一切知识的基石。对人工智能,也同样如此。
以前研究人工智能的方法叫做鸟飞派。什么是鸟飞派?就是开始研究飞机的时候,人们都觉得如果人类想要飞的话,就得像鸟一样扇动翅膀,结果全都失败了。而莱特兄弟想明白一件事,飞机不应该像鸟,而是应该像帆船。飞机的机翼就是帆船的帆,飞行靠的是空气动力学,而不是仿生学。
以前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也认为,机器如果要有智能,就得像人脑一样思考,所以都是在设计各种算法来模拟大脑的思考过程,但这就像让飞机拍翅膀一样,结果根本行不通。后来有个叫贾里尼克的教授,他在研究计算机语音识别的时候换了个思路,他想,与其教会电脑理解人类的语言,不如把大量的语音数据输进电脑里,让他进行快速的匹配,那你数据量越大,计算机的识别能力不就越高了吗?这看起来是个笨办法,但是一下就把思路打开了,智能问题被转换成了统计学问题。处理大量数据,那可是计算机的强项。
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家明白了,让机器拥有智能的钥匙,其实就是大数据。
大数据有什么用?
假设我们需要教机器认出一只猫来,怎么办?原来的方法是这样的,我们描述和刻划这只猫的特征,眼睛什么样,胡子什么样,花纹什么样,用一堆条件,试图教会机器认出这只猫,胡子多长它就是猫,颜色什么样它就是猫等等,叠加无数的条件,从而得出结论。
但是现在人工智能学习的算法不是这样的,它不用条件,我们直接给它一百万张猫的图片。给机器,告诉它,这就是猫,然后你自己去定规则,去想办法,什么办法我不知道,因为它太复杂。最后我们会发现,数据输入得越多,从一百万张到一千万张,再到一亿张,它认猫的准确性越来越强,这就是大数据的力量。
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其实并没有什么猫,只有算法,只有逐渐逼近真相。人工智能根本不会下围棋,它不知道什么叫布局,什么叫定式,什么叫飞,什么叫断,它只知道一张一张图形,从这一张图形往下一张图形演化,胜率会提升还是下降,在它那里全部变成了数据。最后给你一个结果而已。
前面说了这么多人工智能,那它对我们未来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影响呢?
影响将是全方位的。
很多人觉得人工智能是人的延伸,是一次过去意义上的技术革命,其实真的不是,人工智能是人的替代,这个趋势是前所未有的。未来的农业、制造业,体育、医疗乃至一切,都会出现新的变化,甚至整个社会人群都会出现重大的分化。
所谓人的延伸,是过去一万多年技术史的常态,弓箭是我们手的延伸,车轮是我们腿的延伸,电视、广播是我们耳目的延伸,互联网是我们人脑的延伸,我们人类不断地通过技术扩大我们的世界和能力。
但是人工智能不一样。你过去查一个资料,得到图书馆翻书抄小条吧,现在到网上一搜就来了,“人工智能”这四个字,我在百度搜过,七千三百五十万个结果,世界太丰富了,人类太强大了。但是我们也有一点点小尴尬,七千多万个结果,我们真的是看不过来了。
人的延伸这条路,到今天已经快走到了尽头。
所以,人工智能现在要干什么?
它在试图尽量少给你结果,而不是多给。原来我们输入一个地点,啪,几千万个结果出来,现在输入一个地点,啪,一张地图出来了,你不需要了解更多。未来呢?我们知道,谷歌正在研发它的智能汽车,也就是你输入一个地点,啪,车来了,把你送到目的地,你根本不需要知道哪堵,周边的地形怎么样,什么都不需要知道,给要求,啪,直接给结果,这就是人工智能。
我们太自大了。
我们还在以为这东西是我们人造的,我还能控制它。其实,我们距离控制它已经越来越远了,它和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主人和工具之间的关系,而是“大象和骑象人”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就像一头大象,它用自己的算法在走它自己的路,我们骑在它身上,偶尔给它下一个命令,它偶尔会听,能够改变路线,但是本质上,我们是跟着它在走。
举个例子,假设几十年后,人工智能医生已经极其发达,你私人拥有一部这样的人工智能医生,现在它给你一个建议,说来,把这个药片吃了。你说我为什么要吃啊?我不痛不痒的。人工智能医生说,这是我跟踪你的大数据得到的结果,有几千万页,还结合了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也有几千万页。道理你想让我讲给你听吗?大概需要花一万年的时间。不愿意花这个时间?那么来,把药片吃了,对你好。
你怕不怕?你吃不吃?
未来还远,先回到现实。毕竟还有一件事情迫在眉睫,那就是大量的工作机会会消失。
在过去的人类世界当中,不管什么样的技术,本质上都是连接人和人的,蒸汽机、汽车、火车、飞机,都是让我们到远方,去遇到更多的人。但是人工智能呢?在把我们原来的协作关系彻底解体。司机、秘书、医生、律师、工人等等等等,逐渐都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人际关系要变成人机关系。人类文明必须重新构建人和人的关系,这个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智能革命这波浪潮中获益,
但是每个人脚下的土壤都将因此而动摇。
再举个罗胖说过的例子,有一本书叫《机器人时代》,里面讲,小福特,福特汽车公司第二代。有一天,他带着工会领袖去看他的全自动工厂,小福特得意地对工会领袖说,看见了吗?我现在全部都是用机器人,我不再需要你们的工会成员了,你本事再大能找机器人收会费吗?工会领袖说,对啊,你是用机器人了,可未来你把车卖给谁呢?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处境。
智能时代的颠覆性就在于,过去,机器只是替代人的手,所以搞体力劳动的还能去做脑力劳动,但到了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替代的可是我们的大脑,我们真的是已经无路可退。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提出:未来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人,叫毫无用处的人?
我们所熟知的人类关系,最恶劣的是什么?就是剥削与被剥削,奴役与被奴役。但是因为人工智能,会出现这样一种人,他没有被剥削的价值,没有被奴役的价值。
一两百年前,一个罪恶的统治者,穷兵黩武,他好歹还要把老百姓当炮灰。一个再残忍的资本家,他好歹要去剥削工人。而人工智能时代,可能会让一种人连这个价值都没有,你不需要工作,你只是活得没有意义,你所有能干的事情,机器人比你能干一万倍,你呆着就好。政府可能会给你一个虚拟现实的眼镜,你就在那天天打游戏吧,就这么度过你的一生。
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人?这种人的比例有多大?
吴军在这本书里预测,未来只有2%的人能真正成为控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人,其他的98%或早或晚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
那么什么样的人会被替代?
如果你现在所有的优势都是附着在某种职业技能上,不管你是会开车,还是会打针,会处理报表,只要你所有的优势只在一种特定的技能上,那么人工智能的潮水迟早会把你淹没。
那什么样的人不会被替代?
如果你的优势是领导力和创造力,那么你就身处一个暂时不会被淹没的高地。
好,什么是领导力?就是你会组织一群人去做一件极其复杂的事,一件从未发生的事,这就叫领导力。什么是创造力?就是你能发明一个从未有过的东西,去做一件从来不存在的事,这就叫创造力。那你用这两种方法和智能时代赛跑,那还有一丝胜算。
一定有人会反驳,没那么严重吧,过去的产业革命,最终不也都走向了繁荣吗?
但是这次真的不一样,上一次的产业革命是电气化革命,前后大概花了三十年的时间,老铁匠的职业是被工业的汽锤给替代了,但是那个过程相对来说比较漫长。老铁匠的儿子大学毕业了,在办公室里找到了工作,整个家庭的收入受到的冲击没有那么大。
而智能革命它会非常非常的快,在五到十年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变得让你不认识了。
我们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在进步,坏消息是,这一次我们可能进步得太快了。我们总是觉得进步是好的,但是比进步更好的,是缓慢的进步。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吴军说,这个变革是不可逆且不可阻挡的,我们与其恐惧、抱怨,还不如去拥抱变化,尽早加入进去,以适用于新时代的方式来生存,成为那2%的人。
有一种另类的“二八原则”,我觉得可以适用于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你只需要抽出20%的精力去了解一个领域80%的知识,这就足够了。不是说我们对尖端的知识没有兴趣,而是一个领域80%的知识已经足够激发我们对全新领域的好奇心。
过去我们主张说术业有专攻,我们应该在学问的某一个金字塔上不断向尖端攀登,但现在不同了,只要你是某一个专业的技能,就很可能会被替代,我们跟人工智能拼的是跨界的能力、是整合的能力、是协作的能力、是创造的能力,所以以一种游牧民族的姿态出现在知识技能和人类文明的原野上,哪里水草丰美,我们就打起我们的帐篷,赶着我们的牛羊,去到那全新的草原上,把自己变成一条知识的溪流,让观念、思想在里面不断地发生验证、融合、碰撞、反证,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以适应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这恰恰是我们和人工智能博弈所应该采取的姿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猛兽就在后面虎视眈眈,当别人都在犹豫慌张的时候,你如果能够抢先投入到变革的大潮里去,用全新的视角和方式来生活,那么你至少不会是跑在最后的那个人,而前方,将是一个无比繁荣无比高效的未来。
智能时代。
未来已经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最后,思维导图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