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是一本旧书,作者是美国知名专栏作家和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中文初版于1997年,作为上世纪末稚嫩的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的“案头圣经”,一定程度了助推了当时中国网络经济的第一波浪潮。当年读时,还有些懵懂。经年之后,偶遇的另一本书,再次引发了重读这本网络经济经典著作的兴趣。这本书同样自美国引进翻译,书名叫《总开关—一本信息产业的传记,透析互联网的明天》。前一本书是多年前对未来的预言,后一本书是多年后对历史的回顾。而且,两本书都站在各自的时点,对相对于今天更远的未来作了预测。对比来看,相映成趣。
《数字化生存》与很多美国专栏结集书类似,这本书语言平易,通过诸多实例,预测了人类将更加依靠比特(即数字化传输和存储的基本单位)生存的趋势。书中提到的高速宽带、数字电视、电脑绘图、平板电脑、语音控制等技术预言,如今看来,大多一一全部或部分应验。结语中提出的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四大趋势,即:去权威化(decentralizing)、全球化(globalizing)、融合化(harmonizing)、赋权化(enpowering),越来越显现并深入发展。
《总开关》一书对美国信息产业从有线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报、电影、无线和有线电视、计算机、无线通讯、互联网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描述。揭示了垄断—分散—垄断的产业发展规律的同时,提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到底是谁在控制着总开关的问题。这也是书名之所在。
在两书之后,结合近期看到的几篇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文章、参加的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论坛,不禁引发进一步的遐想。试图将这些与上述两书对比打通来思考。一条人类生存方式数字化发展的不归之路俨然浮现。姑且将它成为“数字化之路”吧。
这条路起始自以电信号传输信息技术(即有线电报)的发明。当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S.F.B.Morse)首次在实验室架设有线电报机,通过由长短不同的点划信号组成的莫尔斯电码传递信息时,人类在数字化之路上正式启程。随后电信号对声音的模拟传输,实现了电话,对图像的模拟,出现了传真。
19世纪末无线电的发明,使人类的信息传输摆脱了对金属电线的依赖。无线电模拟信号改变了将一对一的传播模式,一源发射、广域接受的广播出现了。无线信号对图像的模拟和传输使电视站上历史舞台,大规模放送接受、大范围传播图像声音的电视网的出现,在方便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的同时,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人类文化的历史,继印刷术之后,再一次出现了技术对文化的深刻影响的现象。
1940年代二进制计算机的发明,是人类数字化之路的里程碑。二进制数据可以表示和运算的信息,从计算数字开始,逐步扩展,数字、声音、图像等,这些都可以更加简便统一的表示为比特(byte)。自从世间繁杂的万物都可以被整齐的还原表示成数据之后,助推人类数字化之路飞速发展的两翼之一正式具备。当1960年代,美国国防部将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的时候,人类数字化之路起飞发展的另外一翼——互联网也开始发展。
当具备了这两个翅膀之后,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尤其是近30年来,集成电路芯片处理速度依照摩尔定律速度增长,储存能力同期以几何速度加速,互联网传输带宽增伴随有线和无线通讯技术快速演进,这一切为数字化之路的不断加速深化创造了技术基础。与此同时,人类对于数字化对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影响的思考与研究同步发展。以计算机、手机、智能终端生产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软件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工业信息化从企业资源计划(ERP)、柔性制造逐步发展到“工业4.0”。
当然文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也不曾缺席。广播影视产业传统模式不断面临互联网技术的挑战,传统的演艺、美术等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形式不断被数字技术影响和改造。结合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实现跳跃发展的的动漫、游戏等新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受“被赋权的empowering年青一代”欢迎。人们欣赏艺术、娱乐身心的载体与渠道深刻地被数字化改造。
展望一下未来:大数据技术将持续融合与深化现有互联网发展,加速机器学习的速度与能力。物联网技术将使联网的概念突破目前狭义智能终端的定义,数字化的交流将扩展到万事万物。虚拟现实和全息仿真技术有可能将极大改变人机界面,使人们视听体验达到新的高度。进而改变和创新文化艺术呈现的各种形式。数字化之路不再是铁轨状的线性延伸,而可能是洪水泛滥、淹没一切。更远的未来。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人类智能被机器超越的时刻越来越近,人类与机器智能的关系将复杂到足以成为一个哲学问题。
初步总结下,上述数字化之路或能总结出以下两个规律:第一个规律是数字化发展是内容、载体与渠道的全面数字化,在这三者中,数字化技术发明时间或有先后,数字化改造的开始时间或有早晚,数字化发展的速度或有快慢,数字化的程度或有深浅,但是不会影响这三者最终全面被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得出第二个规律,即:数字化发展是单向加速发展。一旦新的技术被普遍应用,新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普遍使用,人们的生活习惯一旦改变,就不可能在降级、回归、复原。就像用惯了ipad的人不可能接受只有报纸的生活。
与数字化之路可做对比的是另外的一条发展之路,有人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划分依据的大约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主流方式的演进。与数字化之路对比一下的话,不同之处主要是这条路涵盖的历史发展阶段更久远,涉及的领域更加宽泛。对于共同之处,如仅从文化娱乐方面考察,大概可以概括如下:
从农业社会到现在,人类的文化娱乐活动存在不断从实体到抽象的趋势。农业社会表现为看表演、听歌唱、远足观风景,这都需要现场亲历,内容真切;稍晚时,可以读小说、看图册、做绘画,身体与现场可以抽离,但内容有失真;来到工业社会的更晚的人,可以听广播、看照片、看电视,听录音。不仅身体抽离,而且内容还可真切反应现实;身处信息社会的现代人,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更可以虚拟出的映像,置身三维虚拟的空间;内容不仅反应现实,更可创作“现实”,娱乐高度抽象实体。大胆预测一下,处于“后信息社会”,抽象的程度继续进展的话,人类娱乐不仅内容将不再依存于现实,甚至不用可以不用依存于现实感觉器官,可直接以电波形式向大脑输入,营造视觉、听觉、感觉的环境,人脑将不再依赖“硬件”的制约,真正达到了心灵的自由,实现了真正的数字化生存。
回顾一下,在过往的数字化之路上,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发明和进步都起源于欧美,美国人几乎在引领每一步的前行。而在今天,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规模已经差强可与美国比肩,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或已成为产业巨头,甚至在某些领域(如游戏)有着近似垄断的地位。那么,在今后的数字化之路上,按照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出的在去权威化(decentralizing)的背景下,在全球化(globalizing)的形势下,中国人能否抓住融合化(harmonizing)发展的基于,从而被赋权(enpowering)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出生于希腊、生长于纽约,而《总开关》的作者Tim Wu(吴修铭)则是一个出生在台湾的美国人。这或许预言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