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面面观_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商业 > 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 > 分享经济面面观
小山君 滴滴:分享经济改变中国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10-03 12:10:40

分享经济面面观

作为80后的一代,我们很辛运的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高中的时候淘宝走入我们的生活;大学的时候,外卖成了慵懒的享受;工作了,网约车动摇了许多人买车的冲动。使用却不占有,可能会成为未来很多领域的趋势。大众的观念在转变,国家的政策也在倾斜,如何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发挥更大的效率和公用,也是本书深入讨论的观点之一。

本书内容很丰富,抓取了很多滴滴高层的采访放入其中。缺点也显而易见,字数多却略显诚意不足。更多地是文章的罗列,编者却没有对主要的内容进行层次上的编排和整理。很多雷同的内容多次的出现在不同章节。而且行文的风格像极了政府工作报告,有些篇幅车轱辘子的话翻来覆去的说,实在对不起该书的定价。

可取之处也是不少:

分享经济的概念: 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聚集、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这个概念非常有意思,它主张通过调整设会存量资源来最大限度的利用产品和服务,完全颠覆了以往不断通过新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传统思路。

这个思路放到国内制造业也不是不可。我们一直习惯刺激经济提高产能就是投设备,买买买,恨不得把所有大牌厂家的机器都买回来。但是,停一停,反思现有的设备,我们有多少已经用得很好了,发挥了最大限度的产能?多数是买了扔在那,或者使用的并不好。这就好比很多人买了iphone,但是又有几个人把iphone的功能用到了满格,发挥了其该有的价值?

这个思路放到个人成长也不是不可。网络课堂、在线学习、微信社群这2年几乎成为了爆发性的增长。大家都是一窝蜂的学这个那个,花了时间花了钱,可往往收益是甚微的。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后来也是逐渐反思。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不断的扩大个人投资想提升自己,可是时间、经历、资金的限制都导致这种扩大再生产的效益是极其低下的。不如反过来思考,如何盘活已有的资源,比如公司的培训,身边的老同事,之前买的书籍,将其发挥出应有功效。

下一个科技热点:汽车产业。
作为一个传统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这两年的经济状况让我对自己所处的这个行业产生了动摇。我自身也是在寻找本行业的发展点。汽车行业经历过这么多年的演变,研发模式逐渐固定下来。传统的OEM现在都是高高在上的状态,毕竟是涉及安全法规的东西,想要有第三者的颠覆,确实有点难度。但你不觉得这就像极了在此之前的诺基亚,摩托罗拉?本书倒也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蓝图,未来的汽车行业会怎样,但是看到这么多大佬都想在这个领域大有作为,想必汽车产业还是有很多的可能性。作为从业人员,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目标和定位。

产品的三大驱动:体验、数据、品牌
品牌大家都已经谈得很多了。说到体验,应该不是只有滴滴一家注重,任何的行业都应该注重这一点。苹果就是体验卓越,在苹果雄霸天下之前,有多少人能想象到人机交互会有这般舒服和流畅?回到传统的OEM,我们都在谈时间,花费,项目管理。用户体验在哪里?很多bug从一代车型延续到下一代车型,主机厂的傲慢和低效率还是缺乏颠覆者来撼动。

说到数据,我还是蛮感兴趣。工科出身,说话论事还是喜欢有依据。作为滴滴的用户,确实能感觉到每一次迭代跟新对叫车的体验变化,以及滴滴和Uber的一些细节上的不同。当量提升之后,如何进行管理和调度确实是个难题。对外,经营一家小而美的饭店和经营6000多家分店的肯德基肯定是有质的区别。对内,如何管理不断增长的团队成员也是一个挑战。这么多的部门,怎么驱动每一个同事,让他们既能发挥个人的创新,又保证在一条主路上,这种程度就更难把握。

人的重要性:
说了那么多的价值观,我想说滴滴的成功哪些是人的因素?

柳青:时任高盛亚洲懂事总经理,在很多方面都能和各路高层搭上话。
张贝:曾就任于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组织多部法规规章,国家标准的制定,帮助滴滴有效建立了政府关系战略,并逐渐推动中国市场中,管制问题的解决。
朱景士:曾供职于高盛直接投资部任执行董事。
李建华:曾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工作5年,任新闻官、发言人。

哈哈,还有好多人名酒不往上放了。仅仅是技术吗?肯定不是。资本的运作,法律法规,对外关系,这么多重量级的人物放在那里,都是为了技术和体验能到达用户服务的。

最后就是作为从业者和创业者的几点洞察:
1. 用户痛点洞察。
2. 行业演进洞察。这个行业的整体发展过程是怎样的,未来的演进方向和阻碍演进的因素是什么?产业链条与价值分布如何,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什么角度切入会比较合理。
3. 技术驱动洞察。关键技术,技术路线是什么,谁拥有它,你怎样获得技术话语权?需要哦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吗?用户的习惯和偏好会怎样、多大程度上被技术所改变?
4. 基本逻辑洞察。
5. 关键要素洞察。要来做这件事,关键的节点如何?哪些要素是和用户体验、企业成长相关度最大的?我如何做到位?可能的风险有哪些?谁会参与、合作、协同,为什么?
6. 能力群洞察。需要的能力、资源、关系是怎样的?哪些是核心的,是必须有力控制的?如何构建这样的能力群,通过引进人才还是培养内部人才?通过合作获得?我的短板是什么,如何补短?

总体讲,本书水分与干活并存,值得汽车行业从业人员阅读学习反思。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