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廉价的世界_沃尔玛效应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商业 > 沃尔玛效应 > 这个廉价的世界
乌鸦乌鸦 沃尔玛效应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8-06 12:08:23

这个廉价的世界

每一个外国人到美国,都被日用品的廉价吓一跳。
不仅是中国人,欧洲人、加拿大都觉得美国日用品便宜得不可思议。加拿大人每年越境购物超过200亿加元,成为重大经济问题。虽然每次携带超过50元的新商品算走私(最近改为200元),不过没人理这茬,便宜衣服、洗发水、食用油的诱惑太大了。
美国日用品保持低价,超越了通货膨胀,超越了市场经济,超越了宏观干预。这一现象促成了美国的浪费型消费,促成了中国制造对美国的全面占领,也促成了美国非技术工人无法抵挡的失业潮。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这称为“沃尔玛效应”——一个创立于美国乡村,充满淳朴踏实气息的公司,不小心实现了零售业垄断,并独立摧毁了美国轻工业。

沃尔玛造成的影响远远在沃尔玛本身和很多经济学家预料之外。在理想世界中,零售系统应该是这样的:
1. 在市场经济下,最物美价廉、购物环境最好、服务最好的零售商占最大市场份额,另外有些小公司专攻最高档和最低档的小市场。
2. 沃尔玛以低价为中心目标,牺牲购物环境和服务质量,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填补低价消费品市场。
3. 普通劳工如果只在沃尔玛购物,一个人的收入可以养活一家子,社会底层的生活水平一下子提高了。
4. 为保持低价,沃尔玛在中国大量进货,中国的小企业订单不断,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皆大欢喜。

如果在真空无重力无菌条件下推演,事情可以演变成上面的状态。可是实际上,这个系统变成了这样:
1.市场经济没有选择物美价廉,大部分消费者对日用品的追求是“低价、再低价”,沃尔玛全胜。
美国第二位零售商Target全年的营业额,还不如沃尔玛在立春大减价一天的营业额。现在沃尔玛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全世界的石油、汽车、粮食、科技公司,都输给了卖杂货的沃尔玛。每星期有1/3的美国人在沃尔玛买过东西。
最初沃尔玛由“自我压榨”实现市场最低价。举个例子,据说在世界最大的公司——沃尔玛总部,桌椅、茶杯、办公用品都不成套,都是关系企业送来的样品。去沃尔玛谈生意要坐在长板凳上,没有转椅沙发那些东西,因为长板凳最经糟蹋,转椅转坏了得换新的……一个自我压榨到这个程度的公司,对于供货商、员工、管理人员的压榨是一以贯之的。沃尔顿家自己开一个杂货店,想怎么压榨自己都可以,但是他们的杂货店现在实现了垄断,要用同样的方法要求员工,以及供货商的员工,就变成欺凌了。
2.沃尔玛用垄断优势人为压低价格,压低质量。
一个垄断的沃尔玛,有权要求供货商降价。不同意,你可以不供沃尔玛。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意味着丧失60%的订单。沃尔玛深知自己手中的力量。第一次接到沃尔玛的订单,一个公司业绩顷刻大涨,全公司欣喜不已。一年后,沃尔玛要求降价;再一年,又要求降价……如果公司维持以前的生产方法,其结果是利润越来越薄,但是又不能拒绝,于是……这个公司把利润最薄的生产线转到其他国家,比如中国。逐渐地,一家制造公司变成了设计、进口公司。
所有公司都去中国采购,沃尔玛自己也去中国采购。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品牌自己在中国订购的东西,总是不如沃尔玛派人去买的便宜。当然,两者质量也不同。
为了和沃尔玛竞争,所有的品牌都要在中国找最低价。一个品牌被美国本土的价格竞争逼迫到极点的时候,就必须用同样的方法逼迫中国供货商。经过几十年步步紧逼,这个系统变成了:所有人都和以前一样忙,但是所有人都比以前赚钱少;工厂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越来越少。
看上去只有美国消费者占便宜了。
3. 通过在沃尔玛购物,美国消费者剥夺了自己的工作。
由于沃尔玛贩售的商品如此之多,一个普通劳动者多多少少会和这些商品有点关系。在过去10年里,美国丧失了560万制造业工作,这些工作大部分匀给了中国农民工。
这个道理所有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信誓旦旦说以后只买美国货。
可是在实际数据上,大部分人买最多的还是日常消费品。买日常消费品的时候,人们考虑的第一大要素还是价格。特别是当一个制造工人失业以后。于是沃尔玛像吹气球一样成长起来,经济越不景气,沃尔玛扩张越快。
4.美国消费者买不动的时候,中国产业工人也失业了。
中国的出口依赖于美国的浪费。美国人浪费来自50年来的惯性,有钱没钱都浪费。不过,沃尔玛的低价绝对助长了这种浪费。和品牌产品相比,沃尔玛自己在中国订购的产品可以低价好几倍。以前买一个小家电用8年,中间坏了自己修修。现在买一个小家电的价格是以前的1/4,就算质量不好,三年用坏了买新的也值。用两年还不坏,觉得外观不好看,扔了也不可惜。
在经济好的时候,这种不理性的消费习惯让中国工厂源源不断地接单,让源源不断的农民离开土地走上生产线。然而由于这种消费不是必须的,一旦经济不景气,消费力可以紧急刹车,把一条线的供货商从天堂推到地狱。
美国生产线外移最终影响到消费力,并影响到中国工厂的生产。之后引起中国经济联动低靡。

2005年,沃尔玛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公司,世界震惊了,于是出了《沃尔玛效应》这本书。从头到尾,我也捉摸不清楚这是本广告宣传书,还是批评沃尔玛的书。书中对于多个沃尔玛品牌的描述过于详尽,有广告带入之嫌。不过也把大量不该让沃尔玛承担的问题推到沃尔玛身上。
比如,到底是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促成了沃尔玛低价,还是沃尔玛无底线的低价策略导致了经济萧条。沃尔玛应不应该为亚非拉血汗工厂负责任?没有沃尔玛,那些工厂也一直存在。
不过书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对“低价”的强调。低价带来的绝对竞争优势,低价带来了消费习惯改变,低价引发的系统性经济问题。以前,零售商们做过各种销售研究,找心理学家设计货架,找艺术家装点店面,雇佣专精型导购,培训微笑服务……然而这一切都竞争不过沃尔玛乱七八糟的店面里卖最“低价”的商品。人们对低价的追求,本身就反映了市场不景气,一个廉价日用品卖家的销售额超越了各种其他类产品,这个事实令人毛骨悚然。
世界经济缺乏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绿色经济泡泡吹爆了,西方婴儿潮一代的人口红利效应逐渐退潮。然后怎么办呢?
不过现在最大的公司已经不是沃尔玛了,是谷歌。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