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什么时代_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 这是个什么时代
[已注销]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3-01 16:03:05

这是个什么时代

书的开篇足以让人为之一震,文化精神的枯萎一个有赖于监狱式的文化,一个则是将文化变成一种滑稽的调侃。很明显,《娱乐至死》即将阐述的是后者。在赫胥黎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印刷机统治下的国度极其思想至少是饱含论证严谨的,昔日的教义传达与领导人发起的运动至少是遵循内容严肃,思维理性的方式进行。书的前四章似乎对媒介的无限潜能尤其是娱乐潜能还有所保留。其阐述的“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以及印刷机统治下的种种终究只是本书的一个强烈铺垫,让读者在了解曾经还算理性的媒介后,再一步一步的进入那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这是个怎样的时代,这是个娱乐的时代,这是个消逝痛苦、消逝思考甚至没知道自己为什么发出笑声的时代。
书的前两章像极了一个精彩的演说家在即将激昂的说辞前所进行的一次语重心长的论调,第一章开头便将拉斯维加斯城的30英尺高的老虎机图片以及表演歌舞的女演员作为美国当代文化精神的象征高调的展现出来,随后展示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似乎也记录着美国公众话语的解体极其向娱乐艺术的转变。甚至提出了这本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然而作者锋芒一收,并没有快速的带领读者高速进入一个娱乐业时代下的美国。而是借用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开始了深入的对媒介的的功能进行探讨。在书里,尼尔·尼兹曼有着更为深入的认知——媒介即隐喻,媒介用着一种隐喻但有力的力量来定义世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甚至于提到媒介如同一种毒药,在不经意间产生依赖,然后上瘾,直至深入骨髓也无法补救与全面认知。第二章的焦点依旧在媒体,作者想讨论的是,媒体在我们的认识论中充当了什么角色?之后的种种便是开始讨论媒介是怎样在无形之中影响文化的。这让我想到媒介有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改变我们的话语结构,而作者则对这些文化中心的改变和话语的结构保持一种坦诚的态度。
接下来的两章似乎是作者对印刷术统治时代下的一种祭奠和从容的回想。一方面,18和19世纪的美国公众话语,由于深刻的扎根于铅字传统,因而是严肃的,其论点和表现形式是倾向理性的,具有意味深长的实质内容。一方面作者不得提到美国的报纸广告开始成为印刷术统治日渐衰落的象征:以理性开始,以娱乐结束。到19世纪,这个所谓的“阐释年代”开始逐渐褪去,“娱乐业时代”时代便如初生的婴儿茁壮成长。
印刷文字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阅读过程能培养理性思维。电报的出现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电报把信息变成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卖的东西。电报生产大量无关的信息,至多为我们提供一点谈资,却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它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隔离的注意力。伪语境被制造出来,让脱离生活、毫无关系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
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涵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波兹曼如是说。与其说我们是生活在客观世界里,还不如说我们是生活在由自身创造的媒介构筑起的强大迷宫里。那么本书典型媒介电视呢?
尼尔·波兹曼的整个所谓被娱乐的媒介是以电视为主要对象用来阐释的,包括曾经风靡的电报,都是在极力给我们营造一个转瞬即逝继而重新开始的崭新的世界。这些媒介所营造的氛围很微妙的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它致力于为观众提供娱乐,用表演艺术代替思考。例如一些看上去很严重的新闻在紧接着播放一系列的广告后就会迅速消解它的重要性,甚至嫌的稀疏平常。电视用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不断的改变和刺激观众的感官,让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变成了娱乐。而真正发生的是公众已经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被娱乐的麻木不仁。作者还提到赫胥黎肯定不会对这种情况吃惊,赫胥黎相信西方民主社会并不是带着镣铐一路哀歌,而是将莺歌燕舞,醉生梦死的消亡。
书中提到大多数美国人,包括传教士,如果能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话语形式都能够从一种媒介转换成另一种媒介的。不论是历史还是电视的现实情况,都证明反省或精神超脱都是不适合电视屏幕的。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不论是释迦牟尼、摩西、耶稣还是穆罕默德、路德,从来没有哪个伟大的宗教领袖会给人们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给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东西。通过赋予事物魔力,我们可以获得神性,而通过娱乐,我们走得离神越来越远。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
“娱乐至死”的电视其实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它如此成功地把声音和图像结合起来,将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电视的影响力却不仅限于此。为了和电视竞争,报纸和广播出现了新的态势。如果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印刷机统治下的世界里,铅字影响口语,使得集会中的人们倾向于用复杂冗长的书面语言来进行演讲和辩论;那么在这个电视机统治下的世界里,电视要求的口语化反过来影响了书面语。报纸新闻以多图片的搭配,描述性的语言出现,除此之外它还不得不向深度评论方面另辟蹊径。而广播的威力也大大减小了。至于杂志,它更像凝固了的电视,活色生香的图片是大多数都市杂志的卖点,而精彩的画面同样是电视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
作者将电视所有的题材诸如总统的选举,教育类型的《芝麻街》,真人秀《007俱乐部》以及所有的新闻都视为一种娱乐形式的传达,我想这是由电视本身缺少深度化的特性的决定的。面向绝大多数的观众电视媒介很难做到绝对的深刻,它自然更加倾向于不愿思考或者不想思考的大多数人。
我想这本书主要提供的是一种教化性的指导和思想。在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电视如“魔弹论”所诉诸的媒介一般疯狂的潜入观众的生活的角落,然后作者似乎低估了受众的理性和自主选择。电视也并没有像“魔弹”般主导着人们的世界观和选择权,有着只是一种固有的影响。电视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在构建和丰富我们所处的世界。当然,电视的效用并不是本书的重点,而是电视节目中饱含着对一切事件、一切节目所持有的娱乐态度才是作者的担忧和不满,甚至于观众在观赏节目中渐渐失去自身思考的能力,改变原有的习惯。
在当代社会,电视早已在互联网直面的挑战下元气大伤,互联网也如当年的电视一般使人上瘾。而《娱乐至死》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范式,即媒介形式对媒介所承载内容的所造成影响的阐述。媒介所承载的内容若想通过特定的媒介来得到传播,那么必须要符合该特定媒介的特性和本质要求。电视和互联网的确暂时让我们忘记了深刻的思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但是作为媒体接受者的我们也应当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对待我们接触的一切媒介。信息是一把双刃剑,重点是看我们怎样对待它。就像尼尔·波兹曼在书中最后的一部分提到“只有深刻而持久的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能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者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也许这种方式成功的希望渺茫,但这是我们当下仅有的办法。
我想无论这是一个什么时代,什么媒介成为主流,我们终究将以坦然的方式接受它。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这是个什么时代”的回应

[已注销] 2013-03-28 17:16:24

3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 =

Nonce 2013-03-27 18:52:38

好长、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