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king wisdom:from Darwin to Munger
一、限制思维的因素
1、人体解剖结构限制我们的行为
a.我们的感知和思维建立在神经连接的基础上
b.基因控制着大脑的化学反应,但环境将决定它的开启或关闭
c.人类的生物功能特征是互动性与灵活性
d.心态影响行为
2、进化偏爱于能够提高生存和繁衍机会的神经连接
a.追求价值和后天的生活经历成为我们一切行为的指引
b.狩猎采集的环境锻造了我们的本性
3、生存和繁衍的适应性行为
a.个体需求摆在第一位(所有个体都具有同一特征:利己主义)
b.合作常常是为了更好地自我服务
c.先天的恐惧倾向(恐惧感依赖于个体对危险的理解和自身的控制感)
d.追根究底的天性(好奇心以及对不确定性的厌恶)
e.社会性动物(影响力6大因素:互惠、守诺、社会认同、偏好、权威、稀缺)还涉及到文化的影响
f.有些决定并非从最高利益出发(非理性行为)
二、误判心理学
想避免非理性行为,最好能够对自己脑中的怪癖了然于胸,然后才能及时预防。——查理·芒格
误判心理清单:
1)联结效应——自动将某个刺激与痛苦或快乐联系起来,包括以自己的喜好评价某物好坏,由于两种情境相近,就将彼此划上等号。(“波斯信使综合症”)
2)低估赏罚强化作用——人们重复能够带来奖赏的行为,并消除带来惩罚的行为。(注意诱因与负面强化作用、区分能力与运气)
3)利己主义和趋利动机——低估利己倾向和趋利动机导致的偏见。(利益不仅涉及金钱,还涉及道德与社会影响)
4)自我服务偏见——对自己的能力或前途过分乐观,认为自己的能力超过一般水平,甚至导致盲目自信。(“锤子综合症”)
5)自我欺骗或自我否定——歪曲现实以达到减轻痛楚或增强快乐的目的,甚至导致不切实际的痴心妄想。
6)一贯性原则——力求与之前承诺或观点保持一致,即使这种行为有悖于自身的最高利益;还包括证实性偏见,即寻找能够证明行为正确的证据的理论,忽略或歪曲与之相反的证据。(沉没成本陷阱)
7)剥夺性综合症——当喜欢的或拥有的东西被拿走或面临失去时,将作出强烈的反应,包括更高的渴望和评价。(损失厌恶)
8)满足现状和无为综合症——保持现状,包括只愿做出最小的努力,并偏向于既定的、默认的选择。
9)急功近利——对现状的评价要高于未来。
10)忌妒和猜忌。
11)对比效应——不是根据事物本身来判断或感知,而是根据它与其他时空上相近事物的比较来判断,或根据先前的适应水平来比较。
12)锚定效应——过分依赖先前的信息,并把它作为未来决策的参照点。
13)生动性和时近效应——过分受到生动或最新信息的影响。
14)遗漏信息和忽略抽象信息的倾向——只看到眼前的或者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刺激,忽略重要的缺省信息或抽象信息,包括“无意视盲”。
15)互惠原则——对他人的行为,如恩惠、妥协、信息和态度等给予同样的回报。
16)喜好与社会认同——相信、信任并认同我们熟悉或喜欢的人,包括过分渴求社会认可和别人的赏识,并避免社会指责;以及反感情绪导致的偏见。
17)社交认证——受社交认证过度或大众心理影响导致的偏见,如从众行为、群体疯狂。
18)服从与迷信权威——相信并遵从权威或专家。(专家与砖家)
19)意义建构——时常寻找导致某个结果的种种原因,包括过于仓促地得出结论,并高估事情的可预测性。(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20)尊重理由——如果他人给出理由,就会答应要求,照做不误。(过度理性不一定是好事)
21)先信后疑——轻信虚假的东西,特别是在心烦意乱的情况下。
22)记忆力的局限性——记忆具有选择性,也可能出错,还会受到暗示的影响。(记忆的七宗罪)
23)盲目行动综合症——没有任何明智的理由就行动。
24)表态综合症——即使无话可说,也有随便表达点什么的冲动。
25)情绪干扰——在强烈的情绪影响下做出仓促判断,包括夸大未来事件的情绪作用。
26)压力——现代社会的压力更偏向于社会与心理压力,即焦虑。
27)身心痛苦、化学品或疾病。
28)诸多心理倾向综合作用。
29)情境影响——过度关注他人的品质与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而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误判物理学与误判数学
1、系统思考
1)忽略一系列行动不仅会产生预期效果,还会产生预料外的结果。包括忽略次级或重要的结果,以及不能从中领悟出重要启示。
2)考虑行动以及反应时脱离整个系统,忽略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的变化。
3)忽略其他人的可能性反应——有时观望他人、伺机行动的效果才达到最佳(博弈论)。
4)忽略赢得标的物的实质意义——过高地估计价值,投入太多的心血(赢者的诅咒)。
2、尺寸和极限
1)忽略规模或者时间的变化会影响形状、功能和行为。
2)忽略转折点、临界值或者极限。
3)忽略局限性——一个系统的表现受限于它最薄弱的环节。
3、原因
1)根本原因——不理解造成理想结果的原因。认为原因和结果相似,重大结果必定是由重大或复杂的原因造成的。
2)随机事件——低估了好结果或坏结果中随机因素的影响。
3)因果倒置——错把结果当原因,包括不能认识到许多结果源于同一个根本原因。
5)多重原因——把一个结果只归因于一个原因。
6)相关性——把相关性误认为因果联系。
7)多重解释——忽略了对一个结果的解释往往有多种说法。
8)选择性数据——解释原因和总结时,不使用全面数据,而只选用部分数据。
4、数字和意义
1)只观察单个数据——忽略了数据间的关系和大小对比。包括不使用基本数学来计算和量化,以及不能区分出相对和绝对风险。
2)低估呈指数增长的效果。
3)低估金钱的时间价值。
5、概率和可能性结果
1)在相对频率(或参照数据)和/ 或后果严重程度未知或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低估风险暴露性。
2)低估不利事件所可能产生的结果的数量。包括低估罕见或者极端事件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高估收益、低估损失)
3)高估罕见的、但被媒体大量报道的、并富含感情成分的事件的概率,同时低估普通但报道不多的事件的发生概率。
4)不能同时考虑到概率和结果(期望价值)。
5)认为运气事件能够自我调整——先前独立事件的结果对未来的结果具有预测价值。(赌徒谬误)
6)认为能够控制运气事件的结果。
7)通过损益来判断金融决策,而不是通过财富和个人价值的最终结果来评价。
8)不能考虑到错误的后果。
6、方案
1)在许多步骤为达到一个有利结果需要同时圆满完成时,常常高估方案顺利进行的概率,同时低估失败的概率,以及忽视在相似条件下发生正/ 异常情况的概率。
2)低估系统失败的概率——一个方案有许多组成部分,系统失败的方式有许多种,包括考虑不到时间范畴如何改变概率。此外,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假定是独立事件和/ 或把不同的事物认定为相似事物。
3)没有为已知和未知风险增加一些安全因素。安全因素的大小依赖于失败的后果、风险被理解的程度、系统特征和控制程度。
7、巧合和奇迹
1)低估了奇迹和不可思议的事件发生的概率,只要有足够的机会(大规模或长时间),它们就可能发生在某个地点、某个事件和某个人身上。
2)寻找意义,探究原因,并为随机事件编造模型,特别是那些富含情感启示的事件。
3)相信奇迹。
8、例证的信度
过度重视个案证据,低估先验概率(即在考虑新的证据前对事件概率的预测),比如说,忽视基本概率(具有代表性的参照群体中一个特征或事件发生的相对频率)或大量相似案例中的证据。还包括忽略随机匹配的概率和发生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概率等。同时不能考虑到一个具有相关特征的参照群体的表现。
9、非典型性证据
1)在使用过去的证据来预测未来可能性结果时,忽略了各个因素、背景或条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2)高估来自于个案、小样本或非典型性样本中的证据。
3)低估了运气对个人表现(成功和失败)的影响。
4)只看到积极结果——对负面结果和先验概率的关注很少或者完全不关注。
5)忽略结果和频率的变异性。
6)忽略了“回归平均值”效应——在机会事件中,特殊的结果最终将会回归到平均结果。
7)忽略复盘的重要性。
四、掌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1、建立基于现实的模型(多样性、多学科、多角度)
2、意义(理解比知道更重要)
3、简化(大道至简:简化程序、懂得回避、专注、学会提问、耐心)
4、过滤器(设置规则)
5、目标(smart原则)
6、多项选择(考虑机会成本)
7、结果(关注整个系统、警惕负面结果、考虑各项指标)
8、量化
9、证据(客观的证据而非主观的猜想)
10、逆向思维
11、风险(安全冗余)
12、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