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看,是为了向后看 --读《印钞者》有感_印钞者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金融 > 印钞者 > 向前看,是为了向后看 --读《印钞者》有感
隔壁老王 印钞者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5-27 09:05:12

向前看,是为了向后看 --读《印钞者》有感

读书人常会习养一种特有的“傲慢与偏见”,喜欢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并审视作者的资历来预判一本书到底值不值得阅读。对于经济学,我有一个偏见,那便是不爱看国人写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是舶来品,很多国内经济学家的言论让人感觉一来功底不深,二来立场不明,三来逻辑不清。但是读完这本85后专栏作家的著作,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甘做“年长的后学”。

首先,作者的文笔很好,用词不俗,实属可贵。经济学讲求理性,注重论证,专业著作充斥着图表与模型,外行读起来如同嗑安眠药,倍感困乏。因此在经济圈,一名经济学者能有一支清新的妙笔很难得。国内文笔最受认可的经济学家当属张五常,论述中夹杂一些故友往事,在沐浴理性思维的同时又能嗅闻一丝经济学人的血性与温情。

本书虽定位为一本探讨中央银行的著作,但实际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作者涉猎颇为庞杂,对英格兰银行的成立、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热门话题均有论述,其中不乏点睛之笔。尤其是开篇对于英格兰银行历史的梳理值得回味。

英格兰银行最初源自战争时代。当时英国与法国争霸,国王为了筹集奥斯登堡军费对抗路易十四,召集千余家商人出资共同组建英格兰银行,股本定为120万英镑,政府以轮船、酒类等税收和关税作为担保,支付8%的年息,而英格兰银行获得4000英镑作为管理费,国王授予其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为什么私人愿意出资帮助国王打仗?有人认为英格兰银行旨在贷出银行券从中赚取利润,也有人认为主因是战争发家的商人需要寻找投资商机。在作者看来,英格兰银行的诞生是政治权力扩张与资本逐利相互结合的产物。

商业与政治在各自利益诉求的驱动下握手合作,在此背景下,金融与政党之间的联系必然千丝万缕。英格兰银行背后是辉格党人的身影,其竞争对手南海公司背后有托利党人的支持。托利党上台后,南海公司接替英格兰银行成为了政府的融资工具。当一位名为约翰劳的逃犯在法国进行了纸币实验后,纸币催生的泡沫在海峡两岸迅速蔓延。泡沫最终难以为继,众所周知的南海公司泡沫和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相继破裂。不过危机时刻,英格兰银行采取一系列方法,如说服商人接受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成功应对挤兑危机,稳定了大局。英格兰银行和南海公司的角力以英格兰银行获胜告终。1833年,英国国会批准银行券成为唯一法定货币;1844年,《银行特许条例》获批,英格兰银行获得垄断性质的货币发行权;1946年,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这便是英格兰银行从私有发家转为国有的历史缩影。

当然,只靠央行之力不足以维持一国的稳定发展。除了英格兰银行,英国还有征税机构、国债市场和议会,组成四角制衡关系,环环相扣,各司己责。专业的征税机构培养专业人才,确保国家财政征收合理,税源稳定,相比法国的包税人制度更为优越;而纳税人的权利通过议会得以伸张,纳税人借助立法权审核预算,从而保护私有产权;国债体系有利于保障国家支出稳定;中央银行管理国债发行、征收铸币税等,并执行最后贷款人职责,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可见,中央银行的前身也许是私人创立,但是私人股本并不意味着无法执行公共义务,而且在相互制衡的制度框架下,私有的中央银行只是政治博弈舞台上的一名演员,而非导演。正是这种经过历史打磨沉淀的制度框架让一个小岛最终成为了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不过稍显遗憾的是全书对欧洲历史采用勾勒的方式,不够止渴,而对2008年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代着墨过多,不够精练,尤其对于危机中的央行行为用笔较少。如若再版,何妨反其道行之。

美国俗语说:“不要浪费每次危机”。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漠视危机,遗忘教训。希望此书能激发更多的人在历史的火堆里寻找薪火,传照未来。
                                                          (作于2016年5月24日晚,微信公众号:随着笔)

注:作者首页提出“向后看,就是向前看”,余以为这是以身体作为参照系,即为“向身后看,往身前看”。若以“当下”作为时间节点,对于历史的记述属于当下之前,对于未来的判断属于当下之后,“向前看,就是向后看”可能更为恰当。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