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兹骗局及其中国意义_庞兹的骗局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金融 > 庞兹的骗局 > 庞兹骗局及其中国意义
小李匪盗 庞兹的骗局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7-04-02 09:04:12

庞兹骗局及其中国意义

庞兹骗局及其中国意义
[读品]李华芳

年前中国股市狂飙,尽管节后股市震荡但依然无法阻止人们投身股市的热情,时有耳闻当了房子入股市的新闻。这种景象面前,国人似乎遗忘了庞兹骗局,这个美国金融史乃至世界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骗局。而我认为,在喧嚣狂热中阅读一下庞兹的股市,对于中国经济的各个参与者而言,都是有好处的。尽管庞兹骗局惊世骇俗,但究其本质却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的老把戏,问题是何以老把戏能搅得市场风生水起,酿出轩然大波呢?米切尔.朱科夫的《庞兹的骗局:一个金融奇才的真实故事》用小说一般流畅而扣人心弦的写作,为读者展示了庞兹天真烂漫与厚颜无耻交织的一生,而查尔斯.庞兹骗局的最终破产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庞兹昙花一现般的“成功”背后,是38年的坎坷经历。在到达美国波士顿制造非凡骗局之前,庞兹的人生是晦暗无光的,他的大部分经历都是与挫折及厄运相伴,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不断失败。

庞兹生于意大利,受母亲影响很深。庞兹的母亲一直望子成龙,梦想有朝一日自己的儿子能飞黄腾达,重振家族那已遥不可及的荣光。庞兹带着母亲的期盼与所谓的贵族精神进入古老的罗马大学。但与真正的贵族纨绔子弟相比,庞兹在金钱上缺乏底气。随着庞兹大手大脚的挥霍,维持一种极尽奢华的大学生活,使他迅速成为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花花公子。米切尔.朱科夫用生花妙笔刻画了大学时代的庞兹,也为庞兹今后的人生画了像:缺少殷实的底子却去追逐过多的荣耀,透露出一种华而不实的味道。

为了追寻财富,他日能衣锦还乡从而掩盖自己在罗马的耻辱,庞兹满怀信心怀揣叔叔给的200美金坐船前往美国寻梦。第一站就是波士顿,庞兹与波士顿注定会在历史上写下一笔,尽管不甚光彩。初到波士顿,庞兹并没有想到后来令人震惊的骗局,只是对波士顿并非遍地黄金而是满路泥泞感到失望。没有多做停留,庞兹离开波士顿前往匹兹堡投靠亲戚。与数百万移民一样,在生活的底层苦苦挣扎。

偶有盈余便挥霍一空,这种日子在1907年7月告一段落,庞兹进入扎罗斯银行工作,一脚踏入了金融圈。扎罗斯银行最早让庞兹学习并实践了“拆东墙补西墙”之术。在其他银行给储户2%利息的时候,扎罗斯银行许诺给6%。但事实上银行投资的利润大概仅有3%。要支付6%的利息,只能靠这6%作为诱饵去吸引更多人储蓄,然后用新储户的钱去支付到期储户的本金与利息。只要到期储户不挤兑,银行总能赢得时间化险为夷。只可惜扎罗斯银行没多久就东窗事发,倒闭了。庞兹又开始流浪生涯,一年后因为伪造支票入狱。出狱后并不顺利,仅仅17天后又因为涉嫌非法移民再次回到了监狱。两次入狱作为这一生的污点最后成了《波士顿邮报》揭穿庞兹的秘密武器,也成就了《波士顿邮报》获得普利茨大奖。

在历经动荡后,庞兹再次来到了波士顿,继续追求财富梦。万国邮政联盟的回邮代金券启发了他。战后由于不少国家的货币贬值,例如1美元可兑换6.66元西班牙比塞塔。如果回邮代金券价值30分(以西班牙比塞塔计)的话,1美元在西班牙可购买22个30分的代金券,运回美国,30分代金券就相当于6美分,扣除1美分手续费,这意味着1美元换22张代金券再回到美国就变成了1美元10美分。这意味着在西班牙购买代金券在波士顿兑换,除去手续费将有10%的利润。

利用汇率差价与中间的过桥货币获利,现在是外汇市场通行的做法,但是在庞兹的年代,这一理念还是非常先进的。庞兹计划的唯一问题是,如何用代金券在美国换成邮票,再把邮票换成等值的现金。但庞兹来不及考虑这一问题,就雄心勃勃展开了他的计划,他开出票据许诺90天后给客户50%的利息。这就是著名的庞兹票据。

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这不太可信。实际上如果90天内庞兹的资金链断裂,使他无法偿还投资人的债务,对庞兹来说就是致命的打击。但也许是50%的利息过于诱人了,给庞兹投钱的人络绎不绝,尽管没有人知道庞兹是如何赚钱的,庞兹依然很快名声鹊起,成为波士顿一颗冉冉升起的金融之星。庞兹很快陶醉在这种虚妄的美梦中不能自拔。金钱还是源源不断涌来,庞兹最后才意识到梦终究会破灭。因此庞兹想到应该将钱投资在实业上,并经过一段时间缓冲期逐渐减低利息率,最终让美梦成真,他差一点就成功了。

但司法系统与新闻媒体最终抢先一步把庞兹拉下了马。这个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骗局终于被戳穿了。值得令人反思的是,庞兹尽管面临指控,但仍然有不少忠心耿耿的拥趸期待他东山再起,也许那是短期内50%回报的魔力,让庞兹矮小的身材有了巨人的光辉。实际上,整个事情并不复杂,庞兹的骗局也很老套,但依然有成千上万人入套,这或许是因为他们的背后颏着“贪婪”而不是“谨慎”。

庞兹骗局在今天的意义是,当一项短期内高投资回报的许诺与承诺者本身的业绩并不相称的时候,投资者就应该想想庞兹的故事。最近就有观点将中国股市类比为庞兹游戏,这中间不无道理。股市的上涨需要匹配上市公司的业绩,而现在这种情况并不相称,但依然有大量资金入市,新增股民人数不断增加,始终是庞兹游戏的诱惑太大。也许有人会认为自己是站在东墙这头,因此总能在泡沫破灭之前捞到一票。股市自然是有人赚钱,但这些钱很可能来自后入市的散户,而非来自企业的业绩,尤其是所谓短期内的惊人回报本身就透露出不太可信的味道。这让整个股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庞兹圈”,无法持续。当最后泡沫破灭,一切归于沉寂,这资本的战场上只会剩下尸横遍野的散户。

但奇怪的是,像庞兹骗局这样的老把戏总是变着花样不断出现,但依然无法教会贪婪的人们“何为谨慎”。在法律不完善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未能完全发挥的条件下,人们尤其需要不时读一读这本《庞兹的骗局》吧。

米切尔.朱科夫著:《庞兹的骗局:一个金融奇才的真实故事》,张志莉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25元。
http://welfarelee.blogspot.com/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庞兹骗局及其中国意义”的回应

吖咕咕 2012-12-26 11:28:59

1+1

灿烂千阳 2012-06-21 19:51:56

那么养老保险也可以看做是庞兹骗局吧

小李匪盗 2007-05-16 19:1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