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语文与文秘学科的教师,我一直都在找一本能够对学生写作有实际指导作用的书,可惜从上大学开始我就找,一直找到现在还是没找着,而且还为此耗费了不少精力与金钱。所以,当这本并不算沉甸甸的标价不低的手册放在桌上时,我的心里实在是担心又会是个鸡肋,许多人,包括非语文学科的众多同仁都认为教职高生写作文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不过是几篇用格式直接套的应用文而已,这个通知那个启事再加上会议记录,何来难教呢。实际上,通知启事之类的文体几乎连技巧性都不具备,即便会议记录,对于一个低级文员来说都是手到擒来,这些东西其实根本就不在我们顾虑的教学难题之内,我们真正担心的教学难点,实际上卡尔维诺早就在自己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条分缕析了个明白,诸如轻盈、迅速、繁复之类,职高专业的孩子如果真的要凭借真实水平谋得一个文职该达到的作文水平一点都不比普高少。
卡尔维诺强调的要点在这本手册中得到了非常详尽到位的解说,实用的文案大多等同于广告,雇用你做文案的人——客户根本就不会在意你的文字水平是高是低,他们只需要你的文案能达到一个目的,把他们的产品或服务给卖出去,同时文案本身是否有不当内容他们也根本不在意只要不给他们招来罚单或者失去客户就好,所以,凡是心中抱有“文章乃经国大业”信仰或者胸怀理想甚或还有些根本不需以文谋生的文案撰写者就会满腹委屈,但客户不会在意你的委屈,他只要求利益。
休格曼在书中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一个“滑梯效应”,好的广告文案实在应该像一个扶手滑座上都抹满了润滑油的滑滑梯,读者一眼就被你的东西抓住一气读下去,读完之后他未必会立刻奔赴超市立刻买下你推销的东西,但在他逛超市的时候,面对一个乃至几个货架上满满当当不同商家不同品牌不同系列的同一种商品,最先蹦进他脑子里的一定是最让他想起来感觉畅快飘逸的东西不是么,接下来他会把哪个丢进购物车里不言而喻。休格曼以自己曾经给一款不起眼的恒温器写得广告文案为例,广告登出后,他收到一封打印好的由登载杂志转寄的信件,写信的这位女士说自己并不需要恒温器对此话题也不感兴趣并且很少阅读广告,但她在信中写道:我是一位非常忙碌的科学家,当我开始阅读你的广告时,我浪费了宝贵的5分钟读完了整个广告,我被自己的时间完全被浪费掉深感不安,所以想写信抱怨。
当我读完休格曼引用的心中的内容后,就一口气把这篇恒温器的广告从头读到尾,读完之后,我忍不住狠狠一拍桌子,真是个厉害的小子,就在不动神色的引述中,我被引诱着读完了整个广告,当然,即使不靠前面的这个铺垫引诱,我也要说这文案写得非常不错,可是,让人开始读后继续往下读需要技术,让人愿意开始读就更需要高明的手段了,休格曼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不由人不信,这就是叙述技巧的高超体现。
结合“滑梯效应”,休格曼在第10章中又提醒撰写者如何“种下好奇的种子”,即保证读者的目光与被持续吸引,我们常常会用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不在这儿结尾?请听我的解释,下面才是真正精彩的部分。老实说,我知道这样写是为了防止读者的兴趣消退,但仅仅干巴巴的两句话如何让人相信呢,想要让一只没有心机的小猫一路跟着你用夸张的口气冲着它说:别走哦,会给你鱼吃之类的还不如直接拎着一条香喷喷的小鱼在猫咪的眼前晃悠,就像挂在毛驴眼前的那根胡萝卜一样,休格曼继续狡猾的利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艳遇演绎给我们看怎么给干瘪的“不要走开”塞满吸引力,写完了整个第十章,老实说,我刚读完的时候,有种又惊又怒又喜的感觉,我被忽悠着把第十章读完了,但还是没能知道这个活色生香的故事的结尾,掩卷一想才悟到,又被这老小子带进了坑,但他又实实在在的“讲解”了怎样种下好奇的种子。出于同样学文的人的保护心理与道德感就不在此剧透了,但写得好一个直观的证明就是,当天下午,我把这第十章读给学生们听,孩子们听的哄堂大笑忍不住边抹眼泪边说这人写作水平实在是高。
当然,作为一个成功的广告文案人以及该书报出的价格,这本书中不可能只有各种令人捧腹的案例,还有很多作者多年知行合一得出的宝贵理论,坦率的说,我喜欢理论,只是这样这本书就不适合给孩子们看了,我得自己消化后再去喂那些小朋友,但对于有志于文案写作的人来说,这实在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