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的解药_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 “娱乐至死”的解药
leeforce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5-10-04 17:10:27

“娱乐至死”的解药

媒介学科的经典著作《娱乐至死》里面提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媒介不断取代传统的印刷术,使得我们的主流媒介的特性产生变革,而进一步控制了我们的传播、文化与思想。进而,作者发出了一个较悲观的论调,即我们的传统的理性的以阅读为基础的文化即将演变成一种以娱乐业为核心的基于电子媒介的“不良”文化。这是对目前电子媒介飞速发展的强有力的批判。

作者的理论前提“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的观点我是赞同的,即主流媒介的特性会影响我们认识问题与传播思想的方式。不过基于此方面研究而导出我们的文化即将向娱乐文化全面过渡的悲观论调,我觉得还是有争议的余地。

因为一方面,现有的电子媒介对于视听语言功能的挖掘还是远远没有到达极限的。电影所承载的意义(包括文学意义)较之电视剧在深度上有很大的提高,这和二者所采用的视听语言的结构性差异有很大的关系。我相信,随着视听语言本身的不断进化,电子媒介也会越来越具备理性思维的表达能力,其内容的深度也会有所加强。

而另一方面,电脑、手机等互动媒介的介入使得传统的视觉系电子媒介增加了互动的功能,使得媒介对于人的“信息——行动”比例有了极大的改观。播客等技术使得普通人也可以对影像音频的电子媒介进行编排与控制,超级女生等节目也通过短信互动的形式使得普通观众可以对节目施加影响。虽然这些形式目前仍然是以娱乐类节目为主,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互动媒介将会极大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且会逐渐趋于理性化。《娱乐至死》里面将信息爆炸所带来的信息与行动脱节的“躲躲猫”现象,将由于互动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彻底的改观。

因此,视听语言与互动技术的结合,也许能成为我们的社会避免“娱乐至死”的关键解药。我一直认为人类社会是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系统,并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和自我调整性。而这个社会的运转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于我们的媒介,因此媒介特性的进化可能不光是由技术的升级而决定的,而是由更宏观的社会需要决定的,是更高的一个层面。印刷术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要,电子媒介满足社会对传播的需要,互动媒介满足社会对行动的需要。

这个社会正在娱乐至死,但也许我们真的有解药。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娱乐至死”的解药”的回应

159****5211 2016-10-15 16:58:48

网络有别的问题,目前还没看到把它们写得像这本书一样好的,但是的确有。不过,当然网络也解决了不少电视时代的问题。

春光灿烂猪好看 2013-02-03 18:55:23

理性不死,只是不再占据垄断地位。电子化的阅读和纯印刷读物的阅读必然有区别(媒介不一样),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比起电视时代更加凶猛。解药还是人的理性,用理性去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

董超 2011-09-10 11:10:16

新媒介所代表的是技术变革,而技术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这在海德格尔那里早已有所预料。人类正在走向自己挖掘的陷阱,唯有正确的信仰才能拯救,可是信仰也被技术化解掉了,这点尼儿在书里有过精辟的分析。

Fred_Sun 2011-08-22 17:05:20

光风霁月这个评价非常好!理性不会消失,但有理性的人占比会越来越少,有良知的有理性的人必然为此焦虑。最终社会还是由有理性的精英来控制,而不是芸芸众生,或许下一个轮回首先醒悟的人会把电脑砸掉而重新捧起书本......

一剑飞仙破七星 2011-07-22 14:06:40

网络比电视更厉害,更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人都捆绑起来

黑凤凰 2011-06-30 01:37:15

解药在哪里?看着旁边中毒的人想哭

超与反超 2010-08-09 18:59:35

解药是反三俗

朴素 2010-05-10 16:39:47

人都是懒惰的…
过惯了好日子,谁还想去吃苦呢。

缘远 2010-03-04 23:55:54

人类义无反顾地冲向感性时代。

谭远谋 2009-11-06 02:31:54

欧里酱欧吉桑完全同意楼上说法……

1yan2jun3 2008-07-12 09:58:10

没有解药了,已经。

霁月 2008-03-07 23:35:36

俺也相信那剂解药的存在.解决的办法是否在于媒介对于自身定位的重新思考?市场化语境下的媒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受众的喜好,人们倾向于把媒介(尤其是电视)视为一种休闲娱乐和获取日常生活信息的方式.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百家讲坛兴衰过程中对于自身定位的调整.这是一个话语解放,个性张扬的时代,鲜有人会愿意在八小时加毫无人性的加班以及繁重的学业外,再来在越来越薄的那个方盒子里接受理性思维的熏陶.君不见学者上阵后,一个个全学会了把学术语言通俗化的本事.

其实这是好事,我自己就曾经在一些做得不错的严肃的电视节目中得到了思维方式上的启迪.阳光卫视早期的欧美历史记录片也看了不少.尽管通俗化会使我们降低对于很多问题在学术上认识的精确程度,但这并不妨碍一个对学术毫无了解的陌生人跌撞进智慧的门槛.

当然,利弊是共生的.弊端在于我们平常人通常不是所谓的理性人.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在一种不理性情绪的抒发中和群体形成共鸣.超级女生的节目中,人们通常爱看的海选中选手出丑的部分,借此获得一种嘲弄的快感,以求到达自己审丑的心理.而前头说到"电影所承载的意义(包括文学意义)较之电视剧在深度上有很大的提高"这点不假,但除去真正的电影爱好者外能读懂导演用心的又有几人,何况一部作品的问世就是供世人再创造的.一群只求在电影中获得感官享受和情绪共鸣的观影者会花心思去研究电影承载的意义?这怕是要依靠更多高水平影评的出现以及观影群体鉴赏水平的提高了.

波所说的死,是否指的就是"理性的消亡"?理性从来不会消亡,历史上那么多思想封杀都没能将人类的理性斩草除根,我们应该对异端顽强生命力保有极大的信心.每个时代,高度理性甚至愿意为某些文化社会理性而牺牲个人世俗意义上成就的理性人毕竟是少数精英.他们不会消亡,只是娱乐化的大势会让他们更觉曲高和寡,理想将受到更大的冲击罢了.

或许只有我们真正摆脱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异化后,才能希求获得感性和理性全面的发展.


Nicolas 2007-12-21 09:05:05

电视和传统媒体只是把我们的关注圈变得无限大,WEB1.0也是一个延续,而WEB2就不同了,它是把我们的影响圈增加到无限大。

Ling 2007-12-08 00:24:50

虽然有点道理
但是同样用波兹曼的理论基础,媒体即认知论,网络也有它的很大的问题,我暂时还说不清楚这是什么,只是隐隐觉得

派生糍 2007-10-15 11:44:19

波兹曼没有设想到网络时代噢…基本这个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他的担忧

Nicolas 2007-08-09 09:08:45

解药就是IPTV, 呵呵。。
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看三国,看红楼,看一虎一席谈,这些也是我们思考过程,当我们一起参与进对话,参与一切讨论时,我们又重新得到思考权,话语权。

muddy 2007-07-18 11:31:50

很想知道解药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