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时候是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举办的读书活动推荐的书,还要求必须写一篇读书心得,读书心得纳入公司后备干部选拔的积分。我记得这篇读书心得还得了个第一名。
那时候读这本书还是2012年,“互联网思维”还没到人人口中可以蹦出来的“时髦词”,微信还没推出,微博都还是新新事物,各大买书网站当当、亚马逊的“推荐书榜单”还没到人人都关注,势必拿读过多少榜单书籍,某某年份必读书单的地步。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本书就是赤裸裸的软文。刘根生从伊利脱离出来单干,短短几年的时间销售额和品牌能做到与伊利不相上下,果真是老牛的那一句“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人格魅力。这里面斯逼,同行业打压,笼络奶农、政商联盟才是蒙牛极具中国特色的生意经。老刘的人脉,对政策的理解,布局执行的能力才是火箭般蹿升速度的催化剂。
偏偏这本书的逻辑是最可怕的软文逻辑,看“蒙牛多苦逼,被竞争对手如此作恶打压,可我们蒙牛依然正当经营抵抗并反击,终于中国公平的市场还了蒙牛一个公道,它成功了!”这是有多无耻,多贴蒙牛的屁股才好意思写出来啊。蒙牛的出生在一个被另一个巨头企业深深耕织多年的行业,死死扣住了资源和各个关键渠道。一个在短短几年时间就蹿升的明星企业,老刘是多有本事制衡与反制衡,又是如何撕逼打架,血雨腥风的活过来且压制对手一头,反而更吸引人,蒙牛自身的经营逻辑和哲学本身并不吸引人,它模式并不创新,甚至也并不比伊利高明多少。
《蒙牛内幕》应该是一本描述任何朝代都会发生的“宫心计”,“宫心计”里面的人斗法才是精彩的部分,那也是人性斗争的万花筒,放在公司层面当成经营哲学来学就相当扯淡了。况且,这本应是“宫心计”的客观并没有体现出来,那应该是要这么丑恶怎么丑恶啊,《纸片屋》为什么好看知道不,还不是因为真实嘛,人性嘛就应该那样,哪怕是带主角光环也应该有内心的阴暗面吧。成了蒙牛的一篇软文就不值得看了。
任何要买这本书的人,告诫一句,别买。特别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