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十诫-从”理想”到”狗血”_创业教我的50件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创业 > 创业教我的50件事 > 创业十诫-从”理想”到”狗血”
刘军元 创业教我的50件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2-07 10:02:56

创业十诫-从”理想”到”狗血”


文 | 刘军元
   “过去,我有意识、无意识地把自己放在一块牌子后面,那块牌子上有“史丹佛”、“MBA”、“华尔街”、“迪斯尼”、“MTV”。这块牌子教了我很多商业和人生的道理,让我赚到一点钱和一点名誉。但从那天起,我把牌子拿掉。第一次,赤裸裸地做自己…… ”
   看王文华的《创业教我的50件事》,最有感觉的就是这一句。依稀记得冯仑的“野生圈养论”,未曾沧海难为水,创业和职业打工仔的不同未必在于薪水高低,更多是一份全身心的投入,以及其间的煎熬和反复颠簸,反倒练就了钢铁神经;在台湾,王文华因写作和主持而家喻户晓,而在内地,他的小说《蛋白质女孩》也风靡一时。然而除了台湾知名作家、商业人士、主持人等身份之外,他的另一个身份也渐渐为人所熟悉——创业家。本书就是王文华与“趋势科技”董事长张明正,带领一群年轻人,创建“若水”公司,实验全新市场、企业文化、工作方式的真实故事。
   说句实话,我不太喜欢王文华的随性文字和略显“啰嗦”的笔述,但不得不说,作为现实在路上的创业一族,这本书委实触动了自己的内心,书中或长或短的50条创业法则,从”理想”到”狗血现实”的苦逼人生,只能说,智慧来自于现场,“都云作者痴,谁解此中味!”
   “他犯的错,省掉你未来的痛”,我想着或许未必,但《创业教我的50件事》带给自己的现场感,确实弥漫全身,刻骨铭心。所以在此摘录王文华创业心得经典十诫,辅之以自己的所感所想,算作向王张二位的致敬,这是一本足够真诚的书,验证完毕。
   心得一:要想兴风作浪,先得称称自己的斤两。
   每个人都有自己令人惊喜的兴趣和能力,但未必发挥出来。王文华说,我有幸发挥了出来,是因为我果断叫了暂停,并狠狠的去分析和检讨人生上半场得分、失分的原因。实际上,企业不是家,每个人都会有转型的机遇。这也是汉迪和德鲁克的共识,这是一个不连续的时代,不破不立,长久居于舒适圈的人们注定会失去创新的张力。
   心得二:改变的第一步,承认自己的虚伪。
   朋友指出我的虚伪,我当下辩解,辩解是因为心虚。回家照了镜子,坦然承认,认错,就开始转念。转念,就可以重新做人。事实上,这是社会反光镜下的刻板自我的表现,碍于原来的形象、面子等等,而无法真正的面对创业的现实。但这一步是必须迈出的,因为,创业中尽是一个个赤裸裸、血淋漓的真实,来不得半点虚伪。
   心得三:WHY比WHAT重要
   Why(为什么)是动机、念头、初衷,What(什么)是形式、做法、内容。前者更多来自于内心的价值观,不容易想清楚,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后者更多是对于前者的支撑,是目标实现的路径方式。实际上,现实工作场景中的创业者们,感性的冲动,振臂一呼匆忙上马后,更多是浅尝辄止或半路夭折,也许是过于聚焦事件本身,而忘记了初衷。
   心得四:不做什么,更做什么一样重要
   我们都希望自己说的事情有深度、有广度、有持续性、有感染性、符合专长。这犯了完美主义的通病。创业家们都有雄心壮志,但失败的原因通常不是由于不做什么,而是做了太多。所以创业最忌讳贪多嚼不烂,我们必须强迫自己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所以开始删除选项。心中有个响亮的Yes,就可以勇敢的说:No!
   心得五:学习看事情的“五层次”
   这是王文华从学习型组织的权威彼得.圣吉处的经验习得:愿景、心态、结构、模式、事件。这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豪宅”。一楼是事件,是指非计划性、一次性的、没有前因后果、未必再发生的事情;二楼是模式,指重复发生的事件;三楼是结构,是指造成模式不断发生整体化、系统化的原因;四楼心态是指当事人对这些“事件”、“模式”、“结构”的态度、看法和信念;五楼愿景是指当事人配合这样的心态而采取的行动、达成的目标。这属于系统性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偶然发生到规律的必然。
   想清楚这些,虽然略显抽象理论,但却是企业长治久安的关键。大多数人都知道愿景重要,却往往忙碌于事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即便成功也是偶然,无法复制。
   心得六:先学会赚钱,再拯救世界。
   这就是七个习惯课程中影响圈和关注圈的区别。创业不是理想国,不能老活在主观臆断中。对于创业者来讲,与其改变世界,不如先学会资产负债表,实现一个最小成本的盈亏平衡。换句话说,只有来自于真实世界第一手的经验,跌跌撞撞满身创伤时,才能找到改变世界的杠杆解。作为企业,一定要赚钱的,这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不以赚钱为目的企业纯属“耍流氓”。
   心得七:“聪明”来自于不断的自我反省和改善。
   特别在创业初期,一定要认识到。没有人一定是对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辩论。公司没有老板,只有不断的相互挑战;没有人有权利下命令,在团队面前,每个人都要学会弯腰。实际上,没有一条路走到底的成功企业,更多的是不断调整及时纠偏的行为,使得企业不断进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优秀到卓越。
   心得八:年轻一代比我更愿意,也更有能力做出选择
   对于这一点,只想说一句: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创业者的我们,有没有带着有色眼镜看待90后?我们,如何善待并激发他们?
   心得九:从“乖孩子”到“野孩子”
   王文华说:“我们当了太久的乖孩子、读书人、朝廷的大官。但搞革命,得做野孩子、游击队、梁山泊的好汉。”这个比拟很形象,长久处在知名大企业“豢养”中的职场人士,激情退却后却失去了真正的自我,不接地气。这也许是人性最猥琐或卑劣的一面。“等靠要”总是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从来没有神仙皇帝,创造真正的幸福,只有脚踏实地的自己。
   所以,王文华说,再见,模范生!以期在没有大公司的保护下、单打独斗的闯荡中,慢慢体会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同席慕容所说,“生命总是不断的受伤与复原,世界是一个温柔的期待我成熟的果园。”
   总而言之,《创业教我的50件事》讲述了一个兼具理性与感性的故事。尽管过程无比残酷“狗血”,但在王文华笔下却尽显“抒情”,自由意识里的无为而治和具体成就的矛盾纠结,更多体现为理性伪装下的理想澎湃,岁月挣扎,初心不改。
   张明正在推荐序中说,若水作为一个社会企业是失败的,因为改变世界之前,我们首要的是要改变自己,把自己的无知、我执、面具去掉,跳出社会规范和习性,学会放下,随它去,进而把潜能发挥出来。
   这就是我自全书中学到的第十条心得,专家泣血直言,让人感触,人生的智慧,尽在其中。我深信于此,细细咀嚼,妙不可言。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