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第一,只做唯一的梦想家
——读《谁理你的梦想》有感
范典/文
“梦想”是可以用无数形容词去堆砌的,而且用的是将来时态,“我要”、“我想”,永远是一种愿望的表达,可是当你“沉溺”于越来越多的琐碎杂事,被这无情现实吞没的时候,你会发现,“梦想”是积压过剩变异而成的五彩油脂,而非挂在瀑飞云高的斑斓彩虹。杨乔的《谁理你的梦想》,有一点不容置疑:梦想的成就者还是自己,除此以外的人,谁会理睬你的梦想呢?
你看杨乔,台湾女生选择来大陆求学,丝毫不顾忌家长或周边人反对,她的同学都去欧洲或美国等发达国家求学,而她则选择到大陆来读大学,在她眼里,中国与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几个国家都是未来的“金砖”国家,语言和距离的方便成全了她这个决定。一般的孩子都会屈就于父母的选择,而这个八O后女孩显然更急着表现出自己对机会投资的才能。一步选择可能会变成惊险,也可能会成就精彩。杨乔没有考上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但是利用身边一切可以抓到手的资源来提升自己,为了学习英文,经常和外国老师一家读《圣经》、在放假时期、也是最孤独的时候拼命补充知识,于是在2005年“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上获得第一名,正是这种用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结果,使她认识了许多朋友,也在假期旅游时开阔了视野,为她以后到国外的游学奠定了基础。
杨乔在书中讲到最多的是她对自己的选择和在经历过程中的一些感悟,而“全球青年领袖计划”(World Smart Leadership Program)彻底改变了她接下来的人生,这项计划是针对全世界的大学生,但必须经过自愿申请和层层筛选、电话面试等严格程序才可能获邀参加这项计划。2005年,她终于“以首位中国台湾籍学生身份正式入选”,并“与54位来自26个国家与地区的学生共同交流学习,并游历了美、亚、欧三大洲,十个国家,26个城市。”
在这些国家中她们不单是在游玩,而且也做一些公益活动,是在游玩中将一些实践的课程安排其中,去看望孤儿、艾滋病患者、孤寡老人,在这种公益性质的实践学习中,杨乔体会到不同体肤却拥有同一颗爱心的现象,也交到一些可能以后一辈子都不会再见面的朋友。这些和她同年龄段的朋友们带给她最大的感受便是独力能力非常强,很多人都是工读性质,不像国内很多孩子依然脱离不了父母的呵护,凡事动不动就依赖家庭经济实力和动用家庭背景,才会滋生出像“我爸是李刚”这种荒唐的现象来。她也在游学过程中体验到不同国家的文化熏陶,圣塔菲的浓烈风情和殖民主义的陈留色彩、美国大峡谷的神秘莫测和野性的灵动、圣地亚哥的白沙海滩与迷人夜色以及日本的温汤洗浴和温暖人情……让她深感失望的是,这个全球青年计划的组织方“Up with people”因为是在美国,在美国感恩节这天,组织者决定为这些同学们举办盛大宴会,而杨乔觉得这种在这种全球性的活动里,没有哪个国家的节日是应该受到轻视的,这种突显正意味着某种不平等。可见,杨乔不是一味在玩,而是在这种看似盛情款待中依然怀着质疑的态度,实际上这正是某种独立思考能力的生成——可谓是此次游学的经历带给她的宝贵经验。
杨乔是个乐观而积极的女孩,读完此书便会感受到她的这种非常明显的性格特征,她不像我们平时碰到一些困难便缩手缩脚,而是勇于查证自身的优点。有几处给人印象深刻,比如她承认自己有些粗心大意,但转而又说这种粗心大意其实也应证了她是个率性大方的女孩,这与她此前没考上一流大学但同样发光发热是一个道理。有人承认弱点以后,便会钻牛角尖不能自拔,从而也一概否定了自己其它的优点,而杨乔不是。她质疑道:“第一真的有那么好吗?……人生当中的每一次比赛,我们都全力以赴,不管结果是不是第一,我们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历,许多的第一加起来是唯一,许多的非第一加起来也一样是唯一。在自己的人生当中,我不是第一,而是唯一。”
也正是这种豁达而乐观的性格、以及她对“唯一”这个词的诠释,赋予了她在就业途中那种不畏艰险的勇气。她不像其他亚洲人那样在面试时不敢提高薪的要求,而是突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而且她在选择工作期间,主动请缨到比利时联合国大学实习,为其职业生涯增添了一抹异常鲜艳的色彩。在她之后的职业规划中,看似走得一帆风顺,实际上暗含了她抉择的果敢等因素,这本书如果送给快要毕业的年轻人,将会是多么大的促动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