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别犹豫,该你登场了!_互联网下的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创业 > 互联网下的蛋 > 序言:别犹豫,该你登场了!
住龙湖边边 互联网下的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7-04-24 23:04:18

序言:别犹豫,该你登场了!


(一)
郭吉军说:“以前招聘到的人,技术比我还烂,干脆辞退了,我一个人,自由自在。”听到这样的话,你能想像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就是个做网站发家的百万富翁吗?特别是当你更进一步知道:四年前,中专毕业的他还在四川某个小机械厂当钳工,只在县城的复印店里见过电脑这种陌生玩意儿。
而网名比自己的真实名字更有号召力的“飞扬新锐”即杨雷却与郭吉军风格完全不同。“你有理由讥笑一支经验不足的年轻团队,但是你无法体会他们背后所经历、所承受的艰难和辛酸,也无法抹杀这一段艰辛的创业史,而我们,新锐时代的互联网创业者,仍然要坚持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我们明白贝壳的价值是什么,日出前的瞬间总是最黑暗的。”这段话被写在了他领导的贝壳团队博客最显眼的位置上。
还有更有意思的人物出现。23岁的“老”企业家徐乐,因为看了吴宗宪主持的一档台湾娱乐节目《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而久久不能平静,然后,他做了国内第一家试用网,并且在初运营68天后就获得了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公司IDG的战略投资。
……
在和这些人谈过之后,我知道,比尔?盖茨、杨志远等曾经耳熟能详的名字正在变为历史,也许他们还是某个IT类网站“百家讲坛”的热门话题,但是现在,一批新人正在或者将要书写新的传奇。
在这本书中,我要研究的就是这样的一批人,他们是继2000年前后中国第一波互联网的热潮之后,在2006~2007年崛起的一批人。他们生活在“蓝海战略”、“六度空间理论”、“长尾理论”、“去中心化理论”等空气的包围中,采用所谓“RSS”、“SNS”、“播客”、“Wiki”等技术和概念。
在我看来,如果说曾经的那些互联网行业的伟大人物是依靠技术进步而功成名就,那么,我写下的这12个新锐派,更多的依靠于他们在技术应用上的创新。
他们正在实践新一代互联网人或者说是新一代创业者的精神:完全不顾忌那些别人认为是必须去做的传统,破除成规,只做最正确的事。
正如我之前的一本书《马云创造:颠覆传统的草根创业者传奇》的写作目的一样,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采访、写作本书的目的还是在于揭示这些充满生机的创业者共有的力量。我相信,这才是本书对于阅读者的终极意义。

(二)
享誉全球的“电池大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传福在总结自己的时候说,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很多人创业失败不是由于缺乏资金,而是由于缺乏眼光和冒险精神。
在我采写的这12位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80年代初的互联网创业者中,无一不具备这样的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1980年后出生的孩子具有不守常规、颠覆传统、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很多人不想按部就班地工作,从而走上创业这条道路。”IDG亚太区总裁熊晓鸽曾如此评价这帮老一辈眼中的叛逆青年、捣蛋鬼。虽然本书讲述的12个人物,不完全都是“80后”,但他们都具备不守常规、颠覆传统、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
他们带着特有的叛逆,但并不鄙视或远离现实的商业生活;他们口出狂言,但更多时候,他们身上有着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与老练。他们在大风中成长,但也在风中迷路、彷徨;他们有的已经绝顶临风,但他们仍然如履薄冰。
2004年8月,我在北京见到戴志康的时候,他租住在一个简陋的小屋里。和他聊天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没有担忧自己的毕业证问题,并且放弃了年薪30万元的工作,要创建自己的公司。尽管盖了50多个公章,他的公司还是没有申请下来,但是,他告诉我,只要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
现在,戴志康成了新一代互联网创业者的标杆。这个出生于1981年、手下有50多名员工的老总或者说是孩子,掌握着一个叫“康盛创想”的互联网社区软件公司,并获得了周鸿 和红杉中国基金的几百万美元投资。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很多人物都让我想起三年前的戴志康:
飞扬新锐,戴志康的同乡,2006年2月18日,发誓“宁可头破血流,也要把骨灰留下!闯不成名誓不还!”,之后他爬上了从东北到上海的火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朱明跃,一位在西南记者圈中响当当的人物,置鲜花和掌声于身后,悄然躲到了一个简陋的小屋,开始了“猪八戒威客”的创业。这里虽然很寂寞,但是他说:创业才是最快乐的,至少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你去工作,如果做得不好,你可以找到无数个没有做好的理由,并且大多与你无关;而自己创业,成功或者失败的理由都是你自己。
……
很显然,我所写的这批人正是《新周刊》想要定义的这样一批人:他们“必须要证明我的存在,强调我的存在,划分我的存在,向所有人通知我的存在”。
如果说,反叛性能让这一批新一代互联网创业者不断创新而值得令人称赞,那么不断的学习和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他们更加值得尊敬。
1999~2001年,中国曾经涌现一拨大学生和海归的创业热潮,那时的先行者们,幸存者寥寥,更多的是喧哗登台,悄然落幕。
“他们只是资本运作,没有扎实的用户基础,也没有技术和应用基础,遇到泡沫自然会倒掉。我们这一拨创业的比较踏实,做的大部分都是应用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东西,很少做概念层面(的东西)。”
说这话的是李想。李想创业六年,25岁身家过亿,2005年公司营业收入近2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
本书讲述的这12个创业者,没有一个还沉浸在“idea就能赚钱”的传统网络思维中,他们甚至讥笑那些只有一个idea的前辈们。
我的朋友徐财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调侃过那些有意思的“前辈们”:“做网站干什么?搞流量啊!为什么要搞流量?投资啊!赚钱啊!那怎么搞流量啊?上流氓软件、搞插件、上擦边文章!为了搞流量,流氓出来了,为了搞流量,跟流氓合作,1000个点击才几十元。”
而我采写的这12个创业者,都在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即使是互联网生意,它的本质还是传统的生意:要么就和门口卖香烟的生意逻辑一样——进价3元,卖出去5元;要么就和中介公司一样——为客人提供实用的供需信息服务;要么就和商场的导购一样——帮商家拉到更多的客人……
和这些人聊天,他们不再简单地和你聊创意,更多的在谈商业模式,所以,我会不由自主地为他们击掌喝彩,不仅是因为他们有超越常人的梦想,更因为他们有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执著精神。

(三)
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报告显示,与2005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对比2004年及2005年18.2%和18.1%的增长率,2006年网民增长率出现回升。自1994年中国全功能联入国际互联网,在10多年的时间里,每10人中就有1人是网民。10%的网民普及率将是互联网发展的高速拐点,突破10%之后,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期。
强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促进了各种各样互联网应用的兴起,产业的机会大为增加。
为了用最少的钱找到最合适的人做事,促成了猪八戒威客网的飞黄腾达;为了用最快捷的方式货比三家,诞生了杨志锋的顶九网;为了知道和我聊天的是不是狗,使得庞升东的51.com,只经营了一年,就获得了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商——红杉集团首期400万美元投资。
不仅如此,根据熊晓鸽的分析,新一代互联网创业者已经赶上了一个适合创业的“幸运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国互联网应用基本滞后美国2~3年,比如新浪、搜狐都比美国的同类网站起步晚。而现在中国与美国同步,甚至很多原始的应用都起源于中国,比如网络游戏。而且,因为中国互联网用户、手机用户数量非常庞大,这也催生了很多中国独有的应用和商业模式。体现在创业方面就是,以前创业者多数是从海外回来,把海外的招数用在国内;现在本土的创业者,往往凭借其对中国市场的敏感度,探索出许多国外没有的创业模式。
除了产业发展本身的机会外,投资融资环境的宽松也让这些年轻的富于创业精神的创业者敢于迈出第一步。周鸿 曾经说,中国的上空飘浮着数百亿美元。这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我们都知道,风险投资商对中国市场的青睐是不言而喻的。“只要你有好的项目,不怕找不到钱。”在北京、上海,甚至在西部的重庆,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在我采写的这12人中,很多人正是因为轻松获得了风险投资而信心百倍,比如徐乐、庞升东。
1998年当布林和佩奇创办Google时,分别为24岁和25岁,如今Google成为新一代的互联网霸主。陈天桥26岁时创建盛大,马化腾27岁时创办腾讯,现在,盛大和腾讯都成了中国的商业神话。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新一代的创业者闯进我们的视野时,我们有必要去研究他们:创业是产生奇迹的途径,也是产业不断前行的动力。
当然,每一个年代的创业者都有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我书写的这些创业者,他们可能会屹立在IT业的潮头,也可能很快就会被雨打风吹零落去,但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他们都是IT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值得关注的一波浪潮,他们现在的精彩瞬间将会为产业、为历史留下一点思考。
无论如何,我们该为他们祝福。
对于那些跃跃欲试者,我想说:别犹豫!该你登场了!!


作 者
2007年3月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序言:别犹豫,该你登场了!”的回应

曹小操 2010-02-02 13:24:56

gjj.cc这个网站看起来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sunny 2008-07-09 22:25:19

恩,该我们上了。似乎我们应该也必须大干一场了,什么也阻止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