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美丽的新世界_Brave New World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Brave New World > 的确美丽的新世界
超人 Brave New World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0-09 20:10:05

的确美丽的新世界

心理学家Robert Kegan有一套理论:人类对于具体事物的思考建立在某种更为深层的思维框架上,当我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框架之间会有本质的差异。这套庞大的理论有很多的真知灼见,比如我们在某些阶段上是意识不到框架本身的存在的,在更高的阶段上虽然能够意识到这种框架的存在但是无法协调不同的框架,而只有在最高的阶段上,我们才能跳出自己的框架尝试在其他的框架上思索具体的问题。

而这本书,探讨的深度已经达到了框架的本身——两种框架本身的冲突,而不是在同一种框架之中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想要理解它,至少需要我们具备相应的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框架的能力。

我想对于这本书的探讨应该分成两个不同的方面,主题,和呈现主题的方式。

——————————————————————————————————

主题

我的哲学书籍阅读的并不多,因此当我想要探讨如此本质的问题时,发现自己缺乏足够支撑这种探讨的语言能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框架,而我对具体问题的思考,必须建立在这个框架之上)。勉为其难吧。

在我们目前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我们对于人性的基本判断是,人生需要意义。因此对于意义的无止境追求是人生最为根本的动力。我们活着,是因为有高于单纯的个体存活和物种延续的意义。虽然我们对这个意义到底是什么并没有共识,但是我们对于追寻某种意义实际上是有共识的。我们通常用一句非常抽象的话来表述这种追寻——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因此我们的科学家们不停地追问物质世界的组成,我们的文学家们不停地追问人类的处境,我们的政治家们不停地追求社会组织形式的完善,当然,还有我们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们直接地思索这个意义本身是什么。

在这样一种框架下来看待这个新世界,它当然是反人性的。它预先就剥夺了我们追求的可能,并称这种状态为幸福。它严格的监控任何可能破坏这个系统的个体并视他们为异类。代表着这种价值观的野蛮人在这里最终被逼得无处容身。

但是我想提出一个假设——是否有可能,对于意义的需求并不是人性的基本组成部分,只不过是生存环境所催生的一种意识形态,随着外部环境的消失,也会自然的消亡。

人类曾经面对着非常有挑战的生存环境,而我们采取了改造外部环境以应对挑战的方式。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我们创造了很多的工具,而对于工具的使用反过来促进了我们思维的发展。高度发展的思维有一个特征,就是在没有外部挑战可面对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痛苦。

打个比方,有一台机器的功能是碎纸,但是当没有材料需要粉碎的时候,这台机无法转为待机状态而是继续不停的空转,这个时候如果不持续的给它提供材料,它的内部结构就会遭到破坏。我们的思维就是这样的一台机器,在没有外部挑战的时候就会主动的寻找其他的挑战。当这种主动寻找的挑战没有外部和理性的时候,我们就创造出了一种外部和理性——意义。这种本质上是不合理待机的状态不但获得了合理性,甚至获得了高于它本来目的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把所有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都战胜了,那么这种应对外部挑战的思维模式本身就不必被激活,如果这种思维模式根本就没有被激活,那么维持它运转的燃料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这个框架下来看待这个新世界,它的确是美丽的,反而是野人的世界看起来非常的滑稽。

在印第安部落中,人们想要获得雨水,而实际上不具备战胜这个困难的能力,这种强大的欲望依然推动着人们采取行动。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行动必须异常艰难和痛苦,于是人们选择的行动方式是自残。

为了有效的抚养孩子,人类的夫妻双方必须长时间共同承担这个任务,这个选择必须慎重且若干年内都不能反悔。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心理上的上巨大挑战。但挑战并不来自于另一个人类,而是来自于不可预测的未来和漫长的时间。一个男人当然无法战胜未来和时间,于是他选择去杀死一只豹或者狼。可怜的食肉动物啊,你们的死亡毫无意义且毫无道理,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类失控的行动欲望。

当这个野蛮人在文明世界找不到任何与他的思维方式相匹配的行动对象时,他开始怀念和歌颂那些曾经的困难。似乎他们并不是需要战胜的障碍,而是生活本身的价值所在。

同样的,对于马克思,他的痛苦实际上来自于不被群体接纳。而他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因此无法采取任何行动,所以这种痛苦开始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其他来源。这种转移使他渴望着自己像是一个真正的反叛者一样被发配到冰岛,但是当这种痛苦有可能成为现实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痛苦。

如果刻意地追求极端的痛苦以便体验痛苦消失后的狂喜,和主动吞下嗦痳又有什么区别呢?这种对于痛苦的追求很有可能在过程中伤害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使我们真的长期处于无法摆脱的痛苦中。这不就是昆德拉笔下典型的歇斯底里吗?

如果作者假设的世界可能存在,欲望的即时满足成为了现实,那么人们并没有被剥夺自由追求意义的权利,人们只是失去了追求意义的欲望。

————————————————————————————————

主题在现实世界的延伸

我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但是读它的确是因为先读了《娱乐致死》。他们探讨的问题有相似的性质。同样的,娱乐至死也有一个框架问题。

在波兹曼的框架下,人类对于意义的追求是无需论证的基本假设。如果这个基本假设成立,与之相匹配的抽象思考和深入推理的能力当然都是很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在我们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手段的时代,文字媒介天然的有利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发展。而当文字被图像和破碎的信息所取代时,这种思维方式受到了抑制,因而使我们失去了不断探索的能力。

可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框架来思考这个问题同样的场景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语言文字的诞生,数学符号系统的发展,都是基于我们希望更好的克服生存中的挑战而产生的。运用这些系统,我们的确比没有这些工具更容易提升个体的生存几率和寿命预期。而当我们将这些工具的使用普及了之后,每个人都有了使用这种工具所催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本身在没有生存的挑战需要面对的时候依然需要不停地有东西可供思考,于是,整个社会基于这种思维模式的需求产生了很多的书籍和基于文字思维的演讲和辩论。

但是,这些书籍本质上是什么?难道不也是一种娱乐嘛?有音乐伴奏,有宴会和儿童玩耍的辩论难道不是一种娱乐嘛?我们在那个时代真的需要如此普遍的强大的思维能力吗?我们真的面对着如此艰难的生存挑战吗?如果说随着技术本身的发展,媒介使我们的思维趋向于形象化和碎片化,使我们需要的娱乐方式与以前相比更不具备智力上的挑战又有什么不好呢?在这个生存的挑战已经没有艰巨到需要那么多人都能够进行抽象推理的时代,对应的思维方式随之消失,进而对应的娱乐方式发生了转变只是一个事实,并不一定在价值的判断体系上处于更低的位置。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像美丽新世界中所设想的一样战胜了所有的生存挑战,那么我们的平均智力水平很可能进一步退化,我们的娱乐方式可能更加不需要智力的参与。

如果智力本身就是手段,那么由其演化出来的工具(文字或者电视)就更是细枝末节。智力这种手段是为了生存服务的,我们的框架如果是以生存作为终极的价值判断,我们毫无疑问的在不停的上升。而智力本身,可能不具有成为价值标尺的合理性。

同样的,如果智力可以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那么身体的强健算不算?我们都更喜欢强健的身体。原始人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显然更加有利于他们身强体壮。文化更为落后的地区的人比文明地区的人有更好的身材,更加能歌善舞,骁勇善战。当我们的平均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使它保持在峰值状态?社会分工和工业化是否也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用畜牧和种植取代了采摘和游猎是否该称之为聪明致死?

我无需面对一个虚构的美丽新世界,但是我需要面对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必须承认,我是读书长大的,阅读和写作是我的娱乐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变得越来越小众显然不是我喜欢看到的。我想一个在图象和碎片文化中长大的人也根本不会来思考我正在思考的问题。但是我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追问这个问题本身是否真的是一个问题。有一定的可能性,它本身就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问题被解决之后即将死亡的文化。携带这种文化的个体的死亡也就意味着这种文化的最终消亡。当有一天这种文化再次成为主流的时候,很可能是我们再一次面对着重大生存挑战的时候。

而我,不知道是应该期待这种重大生存挑战到来进而更好的娱乐自己,还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不要因为我的娱乐而导致他们的死亡。

福帝显然选择了后者。

————————————————————————————————

对主题的一点质疑

佛教空的境界本身就包含了对于欲望的否定,这里的欲望当然包括了对于意义的追求,对于痛苦的追求,和对于享乐的追求。

在美丽新世界的这个假设的框架之下,并没有探讨佛教哲学。

而佛教哲学本身要更为基本,它甚否定了自我是人类必然的组成部分。

野蛮人和他文明世界的两个伙伴只不过是个笑话,如果这个框架真的会有什么挑战,它的挑战会来自于无欲无求的佛教哲学。

人们拒绝服用嗦痳,不是因为想要体验痛苦,而是不再感受到痛苦,因此也无需嗦痳来帮助自己摆脱痛苦。塞浦路斯岛上的阿尔法们最终变成了僧侣,携手平静的走向了个体生命的终结,并留下一本佛教智慧的书籍。马克思被不幸混入到了伊普西龙当中,却体验到了内心真正的平静。而这些人们破坏这个框架的方式是拒绝消费和拒绝生育。

这个框架并不是无懈可击,只是攻击的点不太对。

————————————————————————————————

主题的呈现方式

我不得不说,作品的完成度是不理想的。

如果说毕加索打破了固定视角的限制,那么现代的小说家们也打破了小说中连续时空的限制并非常和谐地引入了评论。在美丽新世界当中,关于那些实际上并没有太大意义的数字和细节所组成的死板信息的呈现,完全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而不是以如此高的频率来骚扰读者。

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一篇幅的科学设定现在看起来是很幼稚的。如果这些细节与核心的主题没有关系,而只是为了说服人们相信这样的世界是可以实现的,那么他们就是没有必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充满技术细节的设定会越来越可笑。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学的探讨,作者也没有义务论证这种假设的可实现性上。很难想象卡发卡在《变形记》的开头花很大的篇幅描述K是如何变成一只甲虫的,并期待读者相信,这是在现实中可能发生的。

只有当这些技术本身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他们才是值得着以笔墨的。那些代替了人们思考的简短口号就具有这样的作用,而列宁娜的避孕药带则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对于保留性交这件事情也表示不解。当生育已经与性交脱钩,一个通过选择和约会才能得到的性交对象显然也是不必要的。而且人们相貌上的差别必然导致某些人的身体是供不应求的,这难道不会带来紧张吗?难道不应该保证所有的需求对象都是付出最小的努力就可以得到的吗?为什么不用性玩具来取代真人?为什么不设置一些伊普西龙下一个希腊字母的种姓,他们可以根据其他人的需要改变自己的样貌,并主要完成性服务工作?

在这样的设定之下,列宁娜根本就不需要约翰,而约翰亲眼目睹一个长得和自己一样的肉体在和列宁娜性交,并有一个和列宁娜一样的肉体每天都唾手可得岂不是能够更有效的表达主题?

——————————————————————————————————

写在最后

说实话,我个人完全没有在故事中看出反乌托邦的意图,反而感觉这个新世界的确挺美丽的。这个世界将野蛮人所代表的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打得无力还击。如果想要刺穿这个乌托邦,至少不要再尝试野蛮人的方法了。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的确美丽的新世界”的回应

立秋 2015-07-05 15:20:19

非常与众不同的见地,大部分的看法还是以当前的标准看待美丽新世界,没有跳出思维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