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几本反乌托邦的书:
动物庄园
1984
蝇王
动物庄园和蝇王都有美丽的开头。动物庄园里面的动物们打倒了人类,获得了庄园的自治权。看起来一切邪恶都被铲除,所有的美好和幸福都将到来。蝇王的孩子虽然是因为事故流浪到小岛,但是小岛食物充沛,还有淡水。这个好像是一个只有纯洁的孩子没有丑陋的世界。然后根据作者对人性的设定,在这样简单美好的初始条件下,人物自发的推动情节发展,整个乌托邦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寓言式的演绎了乌托邦从建立到走向覆灭的必然性。作者试图证明乌托邦只是乌托邦,它的不可实现性,它的自我毁灭的内在矛盾性。
而1984和《美妙的新世界》的设定有点类似。故事发生在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乌托邦”,这个乌托邦是强大的,难以撼动的。而向往“自由”的小人物在这个乌托邦里面深受压迫。这种写作方式,通过提醒人们乌托邦会让人失去的东西,来反对乌托邦。
1984和《美妙的新世界》又是一组对比。如果说1984是抨击苏联式的乌托邦,那么《美妙的新世界》是反讽美式的乌托邦。
“在《1984》中,人们受制于痛苦,而在《美丽新世界》中,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娱乐至死》(波兹曼)
美丽新世界的乌托邦设定是,只要幸福不要痛苦。因为发达的医学,人不会衰老,不会死亡。人类还通过基因工程被改造成几个等级,以便从事不同的工作。低等级的人类从事重复劳动,而他们因为智商低下,像动物一样被劳役而不会反抗。而高等级的人类,他们从小在睡眠中被催眠教育,不相信上帝,不相信爱情。人是通过试管培育的,没有父亲,没有母亲。“每个人都属于彼此。”所以男人可以和任何一个女性做爱,女性也可以和任何男性交往。他们没有嫉妒。没有排他的占有欲。A片高级到只要看的时候手扶把手,可以通过电磁波把感官感受直接作用于人体。而这些方式当然并不能消除人类所有的欲望而使人免于痛苦。当人有烦恼的时候,可以吃点“唆麻”,一种对人体无害的毒品。然后人就忘记烦恼,无忧无虑了。
这个设定可以说是一种功利主义观点的极端情况--增加人类的总体福利是人类的终极目标,是用来裁决公正的准绳。简单的说就是如果一件事情可以增加人类的总体福利,那么就被认为是有利的,即使有人因此遭受痛苦。而历史上很多反对功利主义的观点,恰恰是引用了功利主义本身。比如反对者认为这种牺牲个人来增加总体福利的做法,在长远来看会损害人类的总体福利。这个不过是把福利的计算又在时间上做了一次积分而已。
在赫胥黎设定的这个美好新世界里面,言情小说是禁书,科学因为可能改变现在的社会结构,所以也是停滞的,不被允许研究的。而宗教,因为人已经没有欲望需要上帝来开解了,所以也是不存在的。所有可能妨碍人类“幸福”的都是不被允许的。
突然有一天,去“野蛮人区”郊游的一对男女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因为母亲怀孕的时候失足掉落悬崖,而在野蛮人部落中出生成长的年轻人约翰,然后约翰被带回了这个“美丽新世界”。
这个受印第安文化熏陶长大,喜欢看莎士比亚的野蛮人,信仰上帝,热爱他的母亲,相信爱情,反对婚前性行为。。。
他一开始对母亲口中的美丽新世界充满了向往。对发现他的女科学家丽英娜一见钟情,奉为女神。
里面很有趣的是他对性的态度。丽英娜所受的教育,男女有好感就可以上床了。但是约翰觉得婚前性行为是淫荡的。所以当丽英娜脱光衣服勾引约翰的时候。。。约翰。。。把她暴打了一顿。。。因为他觉得她是婊子。。。然后他一个人的时候。。。继续把自己yy成罗密欧,丽英娜是朱丽叶。。。当然,欲望不是克制就能消失的。发展到后来,当他不能自制的想念丽英娜的身体的时候,他就用绳子鞭打自己。。。有八卦记者偷拍了约翰一边自虐,一边呼喊着丽英娜的名字的视频,作为电影播出。速度蹿红。人们从四面八方跑到约翰隐居的灯塔围观。看到电影,而感动于野蛮人的爱的丽英娜也跑来看约翰。然后约翰看到丽英娜的反应又是惊人的。。。他冲过去抽翻丽英娜,打一鞭丽英娜,再打一鞭自己。。。如此反复。。。围观者沸腾了。。。大家开始仿效,于是这个转变成一场“赎罪狂欢”party。。。
第二天,野蛮人自杀了。。。
中间有一段野蛮人和总统讨论宗教的对话,总统的回答很有意思。
“‘宗教情绪将弥补我们的一切损失’。可现在我们并没有什么需要弥补的损失;宗教情绪显得是种多余的东西。既然年轻时期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那还要那些欲望代用品干什么呢?既然我们能够从那些自古以来就有的种种胡闹活动中得到尽情的享受,那还要追求那类娱乐的代用品干吗呢?”
代用品这个词让我产生了微妙的感觉。我在这里不讨论宗教高深复杂的部分,作为无信仰者,我并没有宗教体验。但是我想到了一种支持宗教的世俗的观点:信徒因为畏惧上帝的惩罚而建立起的自我审查,是比法律更加高效而低成本的社会秩序维持方式。
在这种观点里面,宗教比起毒品又有多少不同?
赫胥黎批判乌托邦中的人们为了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而让自己生活在谎言和虚假里面。
宗教又何尝不是一种用错误的前提,导出有用的假设的行为?宗教教育人要诚实,说谎会遭到上帝的惩罚。这个何尝不是用一种谎言来维护一种秩序。即使这种秩序本身是导向人类社会的共同福利的。
在我看来美丽新世界中的野蛮人,他的宗教信仰也是教条主义的,没有包容没有理解。这个和书中的现代人在梦中接受的催眠又有多少不同?终究是按照他人给予的原则来约束了自己。
所以赫胥黎的反乌托邦,也不过是用一个乌托邦来反了另外一个乌托邦。
看完这本书,更加深刻的体会了哈维尔对”生活在真实中“的呼吁。生活在真实中,是对人心智的真正尊重。相信人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分辨是非,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感,做自己的上帝。所以我们不需要用谎言,用心理基因技术,各种速成法,把认为对的东西push给别人。
而所有这种为人类设定终极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乌托邦的做法。剥夺了人去形成自己价值观的可能。而且总是危险的。总是伴随着某种强制。
每个人要以自己的方式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