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既有有缘有故的爱,也有无缘无故的爱,但是,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5•12” 的抗震救灾工作中,不少公众(尤其是网民)批评某些企业或个人捐赠得太少的现象让人深思。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因“少捐”、“限捐”等言行陷入了公众 “批评门”;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一度因为捐献太少被网民激烈攻击;形形色色的赈灾“排行榜”也先后亮相、倍受争议。
实际上,捐献本是个人自由。捐多少和怎么捐都应有捐献者自己来决定,多捐当然值得赞许,但捐得少也不见得就一定不爱国或没有责任感。王石“捐款不应该给个人或企业带来负担”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王石本人陷入“批评门”应该也和他观点的正确与否无关,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本源其实在于公众长期形成的仇富心理。这种心理在惨烈的地震灾难的刺激下表现的愈加情绪化,而网络提供了发泄这种情绪的最好平台。
笔者这么说并不是在替富人辩护,相反,笔者认为,如果富人被仇视,那最应该反思的恰恰是富人自己。
首先,让我们解读一下 “仇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仇富应该是一种社会心态,是对于富人阶层或富人个体的致富手段的合法性、依法纳税等操守所持有的怀疑和否定倾向的社会心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诸如分配不公、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也愈发凸现,中国企业普遍具有原罪也已经成为了一个事实。仇富心理,这个明显带有倾向性的词汇多被使用在替富人辩护的言词里,好像富人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其实不尽然。天涯社区一度风传的穷人孩子替富人孩子擦鞋的组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论;不久前出现的“卖身救母”的网络事件也再度使得这个话题得到热议。甚至在吴仪副总理卸任的时候,还有网友写文披露国企老总年收入过高,6000多万工资是吴仪副总理年收入的400倍。由此可见,分配不公的矛盾已经是我们这个社会十分尖锐的问题了,低收入者当然会对这种不公平表达愤慨,富人们也应该认真反省出现这种公众心理的真正原因。笔者建议中国的富人不妨向欧美的富人们多学习学习慈善之道,这也许多少可以改变一些自己即富又吝啬的公众形象。
这次大地震,举国悲痛、万民同哀。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一个人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地震创伤,所有的人都在想着能为灾区做点什么,分担点什么?笔者所在的小区,平时特别“抠门”的水果摊主也毫不犹豫的为灾区捐献了100元,这是他卖出5箱苹果所能挣到的全部。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营业额500多亿的上市房地产公司老总,号召自己年收入能到10万以上的员工们捐款不要超过10块钱,自然会极大的刺激国人原本就脆弱的那根心理底线。“富人既然占据着更多的社会财富,就应该在困难的时候为国家承担更多”,这样的认识是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前提下的民意。也许是富人们比较习惯于理性的思考问题,习惯从法律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公民责任。但不管怎样,此次“逼捐”系列事件的出现,应该引起富人阶层的足够关注和反思,毕竟这是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