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房为车为生计穷忙_穷忙族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理财 > 穷忙族 > 为房为车为生计穷忙
不系舟 穷忙族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6-20 08:06:39

为房为车为生计穷忙

这不是一本好书,相比刚拿到它时的共鸣知遇,只翻了一遍后全然消失。
一本好书,先不管能不能感人,要么极有激励作用,要么境遇相同让人想到自己,要么就是搞怪搞笑,然而翻来翻去,数据、表格和抛物线,还有每章的总结,活生生地把一本本可以以智慧生动取胜的书变成了一本教科书。

这个话题是吸引人的,它不是某一个职场专有的问题,而是一种现象,一种离自己很近的社会问题,就像当年的“小资”“剩女”,能否找到突破并不是自己能够解决的。正因为有大量的人群做模板,想要博得初次喜爱并非难事。
或许是把它想的太理想化了,穷忙族,不就是像我们这些忙死忙活却赚不到几个钱的大学毕业生吗?可是,我们这个人群被提到后就戛然而止了,因为作者认为我们并非典型,至少还有父母在后面撑腰,他愣是把我们都当成了甘愿啃老的无良一代了!
他认为,真正的穷忙族恰恰是我们的父母一代,在中国,这个人群早就被命名为“夹心层”——上有老下有小,无论是经济还是日常关照都需要自他们,但他们恰又是无处依靠的,就像周云蓬在《空水杯》里唱“孩子们梦见自己的小孩,老人们想着自己的奶奶,只有中年人忙着种粮食。”那么作者的结论是,他们比我们更穷忙。但奇怪的是,这个人群的夹心现象已经问世很久了,一代一代人也这么过了下来,再忙再穷好像都能化解一切,就像《金婚》,10年存了8千块,在我们看来真是不可思议的,可照样人家挨到了金婚的年纪,子女绕膝。
而穷忙的概念直到近几年才被提出,我认为,导火索还是我们这一代。
我们这一代是不甘的一代,倔强要面子,他理想中的状态应该是自己买房买车然后接父母过来享受他的创造,这当然是美好的愿望。
我说一个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离开家乡去一个二线或一线的大城市念书,毕业后留在那里,找到一份还算可以的工作,一半或一半以上的收入交付房租,另外的吃光用光或是存入银行,等到住了一定时间的租房,他们认为找不到安定的归属感,于是家里拿出了大半辈子的积蓄买房首付,每月按揭由自己,无论是不是房奴,好歹在异地有了个家。于是好强的你,一心想着挣大钱,兼了几分职,力图在还款这件事上不再麻烦家长。

还是钱,这才有了跳槽、离职诸多变动,你可能要说是为了理想,为了生活品质,归根究底仍然是“钱”,换了份工作,又从“试用期拿基本工资”开始,周而复始,每天很忙,到月底却发现拿的钱刚够付房贷。
显然这是大部分80后的生活状态,他们没一个闲来无事,却少有房车两全还滋润过活;然而照书里所说,却把这个现象严重化了,甚至提到了“自杀”,把一个原本很正常的过渡阶段提高到了生命的高度,这让我有点悚然。
还是国别的原因,这样的国际化现象让日本人光就本国国情来说未免不能深入别国之人心,包括无数次提到的200万日元,要是对日本不了解还得先百度以下汇率才心中有数。
最近常做一些买椟还珠的事,比如去一家餐厅,到后来觉得最好吃的是米饭,不知道是夸奖还是贬斥;看书也是,书里内容看不进去,倒是封底的几段话印象深刻,还是国情的问题,国人比较懂国人,像天涯的网友就已经把穷忙归为白领阶层;虽然你也知道这是在“过日子”而不是“生活”,但又无力去改变,就像书里一开始说的,没有谁该为自己的不幸受到指责,但又不能置之不理,三联提出了警告:如果你对此警示置之不理,那么很快就将被这个社会踢出去。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为房为车为生计穷忙”的回应

rosered 2010-08-16 11:04:36

这本书比较学术化,普通读者读起来可能觉得枯燥。

Elact 2009-10-24 09:40:43

汇率13.5,200万日元=14万人民币,日本消费水平大概是国内的4倍,相当于国内的35000一年,月均3000人民币,就是分水岭。

纳兹 2009-06-21 11:16:53

- - 我觉得 看书的封皮很有feel
但是大概都能想象到内容 ..没买

Wesker 2009-06-21 09:55:37

其实都在自己了~~
话说在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又有多少20出头的年轻人是成功的,或者说可以过着安逸的生活的呢...
只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把物质的影响无限的扩大了,不管是媒体还是社会的观念,大家都追求无止境的物质欲望,人呵~~
因为有了比较,我们越来越不快乐,也越来越浮躁,可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有的东西在起跑线上大家就是不一样的,或许是的在这个时代保持一颗平常心比成功更难

不系舟 2009-06-20 12:50:11

是啊,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殳帛 2009-06-20 12:36:12

穷忙穷忙,越穷越忙,越忙越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