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败局》到《激荡三十年》到《跌荡一百年》,吴晓波从一名记者变成了一个编辑。原以为他在找寻答案,最后发现不过是堆砌文字。或许他曾经尝试从史料中挖掘一些什么,但到后来不过是复述一些不算真实的史料,不信你不妨读读关于第二部中“1919广场背后的人”。虽然这种史诗的叙述带来人悲凉的美感,但读完再回想,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又是什么?莫非就一句沧海桑田?企业史在大历史的光环下模糊不清。
此刻忽然想起冯仑在《野蛮生长》中最后的一段话“财经作家吴晓波写了一本书《大败局》,记载了中国几个典型的失败的民营企业的历史。他还写了另外一本书,是关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史,我看了一下,跨度较大,由于时间很短,采取新闻记者的一些写法……从写万通这部分来看,我认为他写的东西还不够贴近历史过程的真实,我觉得他应该再组织更多的人,把这个工作继续下去,不要停顿,未当代人写好当代史,把民营企业的成功和失败都记录下来。”
很显然,吴晓波并没有做下去,因为现在这种写法更便宜,也更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