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夫传》的若干细节_安迪·格鲁夫传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安迪·格鲁夫传 > 《格鲁夫传》的若干细节
fatiao 安迪·格鲁夫传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7-10-24 09:10:53

《格鲁夫传》的若干细节

我是翻完 《安迪·格鲁夫传(Andy Grove: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的,作者Richard Tedlow试图将这位前英特尔CEO还原为一个普通人,而不仅仅是一位商业领袖,但做得并不出色,显然他的写作素材更多地来自新闻报道、公司财报、格鲁夫提供的书籍、笔记等资料,而缺乏对格鲁夫家人、英特尔高层以及相关人士的深入采访(并非完全没有),这使得这本书在内容上不够生动。在我看来,假如删掉开头冗长的早年匈牙利岁月,这本书在更大的程度上接近于英特尔公司的发展史,而非格鲁夫的个人传记。

尽管在总体上并不令人满意,不过这本书仍然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细节,列几个

1、诺伊斯、摩尔、格鲁夫的关系

诺伊斯(Robert Noyce)和摩尔(Gordon Moore)是英特尔的两位创始人,他们都是技术大师,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如果不是过早去世将获得2000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摩尔提出的摩尔定律至今仍是指导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金科玉律,与内敛的摩尔相比,诺伊斯无疑是半导体行业的超级明星,人们甚至有将他神秘化的倾向。格鲁夫是英特尔的第一位员工,在技术上的造诣并不亚于诺伊斯和摩尔,格鲁夫深受摩尔的影响,却一直对诺伊斯不以为然,他极少数敢于理性而直接批评诺伊斯的人。书中提到,如果诺伊斯在1970年代末想涉足英特尔的具体管理的话,格鲁夫很可能会离开英特尔,这样英特尔也将重蹈仙童(Fairchild)公司因管理混乱而失败的覆辙。

诺伊斯和格鲁夫之间看似水火不容的关系是性格使然,两个人都是天生的领袖,热衷于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碰撞因此在所难免。两个人的区别在于,诺伊斯可能更适合于充当精神领袖,制造梦想,而格鲁夫则乐于充当世俗领袖,指明道路。所幸诺伊斯认识到自己在管理能力上的不足,并于1974年起就逐渐淡出英特尔的日常管理,避免了出现格鲁夫离开的局面。

2、Intel Inside的诞生

1975年之前,英特尔曾经有一个名为Microma的公司,主要业务是电子手表,这是英特尔历史上惟一一次试图进入消费品领域,在经历彻底的失败之后,英特尔几乎是永远远离了消费品市场,直到“Intel Inside”的提出。准确的说,“Intel Inside”并没有改变英特尔不做消费品的传统,但缩短了英特尔与最终消费者的距离,并最终改变了英特尔在PC产业链上的地位,成为市场的主宰。

由于美国几乎没有DIY市场,在产业链上,PC是最终产品,CPU只是PC的一个最重要的零件,英特尔面向的是PC公司,而不是最终消费者。1980年代末,英特尔在从286向386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格鲁夫的技术助理Dannis Lee Carter发现原因是PC公司认为最终消费者并不关心PC的处理能力,因此大都倾向于继续使用286芯片,而不是更先进的386,英特尔必须自己走向消费者,并借通过消费者影响PC厂商的选择。英特尔制定了一个扼杀286、强推386的激进市场计划,这个在内部被强烈抨击的计划取得了成功,386很快取代286,成为市场的主流。这个计划的最终是1990年“Intel Inside”的提出,英特尔通过这个明确的标志提醒消费者CPU的升级,并给PC厂商施加使用最新的CPU的压力,英特尔因此成为整个产业链的发号施令者。

“Intel Inside”是推动和验证摩尔定律的市场引擎,两者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Intel Inside”,摩尔定律可能早已失效了。但是批评者也常常指责是英特尔控制市场的阴谋,AMD副总法律顾问Rich Lovgen就说,英特尔没有客户,只有人质。可能英特尔确实挟持了PC厂商和消费者跟着自己的步伐走,但“Intel Inside”和摩尔定律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

3、英特尔与微软的关系

1993年6月4日,格鲁夫写信给贝瑞特(Craig Barrett)说,“上周末和盖茨同了电话,相互寒暄,威胁……他搜肠刮肚,无所不用其极,多次以各种方式威胁我,我们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攻击。”考虑到Wintel联盟的巨大成功,这样的信息让我相当意外。按照常规的思维,英特尔提供硬件,微软提供软件,“邪恶轴心”具有天衣无缝的互补性,毫无竞争关系,为什么还会互相攻击呢?答案是英特尔与微软在争夺每一台PC上的利润。

软件和硬件的边际并非截然清晰的,在从存储芯片向CPU转变的过程中,格鲁夫就已经加强了英特尔的软件开发力量,在认识到微软windows将超越OS/2之后,格鲁夫曾计划越过与微软和平共处的边境,在CPU中集成NPS软件,以提升英特尔处理器的处理能力,这个绕开Windows、直接面向软件开发商的计划在盖茨近乎疯狂的反对下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后来英特尔的一位人士评论说,微软在发布Windows95后,就在个人电脑业占据了驾驶员的位置,而英特尔“已经从产业的发电站变成了绑在微软自行车后座上的一头猪”。Centrino可能稍稍提高了一点这头猪的智商。

如果说英特尔确实曾觊觎过软件的地盘的话,微软则从不对硬件有过兴趣,微软只想把windows撞到PC、手机以及其他所有的智能终端中。微软确实有硬件产品,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软件都是“windows inside”,硬件不过是载体罢了,并不重要。

4、视野的局限

IBM曾经是科技领域无可争议的君主,整个行业都笼罩在其阴影之下,但不可思议的是蓝色巨人亲手把铁锹送给了自己的掘墓人英特尔和微软。IBM把英特尔当做一个零件供应商为其生产CPU,与微软联合开发OS/2,但忽视了微软自行开发的Windows,IBM在1982年曾持有20%的股份,也有机会持有微软30%的股份,但都放弃了,因为IBM无法看到PC的未来,最终白白葬送了本属于自己的时代。

格鲁夫曾经预见到了CPU超过存储芯片的远景,并进而成长为半导体巨人,但格鲁夫也并无永远英明,比如在思科市值2亿美元的时候,英特尔曾计划收购思科,但并没有收购。格鲁夫1995年就计划进军互联网,雄心勃勃地投入700多人,7.5亿美元开发ProShare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但遭到失败。显然格鲁夫在面对网络时,视野并不开阔。

而软件巨人微软面对互联网的迟钝更是广为人知,首先错过了浏览器,然后错过了搜索,虽然依靠捆绑夺回了浏览器市场,但在无法捆绑的搜索领域,微软已经找不着北,几乎无计可施,而Google似乎已经不可战胜。

Wintel联手结束了IBM的王朝,微软超越英特尔,如今Google即将超越微软,在此过程中,无论是IBM、还是英特尔、微软都曾犯了很多重大的错误,我相信这是企业领袖视野的局限所致,无论如何,格鲁夫想到Google或者盖茨想到Facebook的点子都是不可想象的。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格鲁夫传》的若干细节”的回应

谛蓬 2009-02-20 11:14:24

我看完这本书,
但要是早知道就只读你这篇ok了,全部内容都给概括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