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时去北京新东方集中营的时候,大概是2002或者2003年的夏天。那个集中营在四环的某个垃圾场附近,好像靠近亚运村。但是因为离垃圾场更近所以那个班被叫做“垃圾场班”。
当时发了这本书(豆瓣上的2006年可能是再版),当然书价肯定是算在学费里的。我非常记得某一个学员在某个晚上的一个活动上,在讲台上拿着这本书几乎带着哭腔说:“我从来没有看完整过一本书,但是我把这本书看完了!”然后他说了一些关于人生的话。
看的出来他很激动也很受感动,也看的出来他确实没尝试看过几本书。我当时突然有一个感觉,我不是在教室里,我是在一个出租房里和四面八方来的人一起做传销。后来我发现那个校舍好像确实是租来的。后来我又发现,励志书常常能对看书相对少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的持续性很短。就像黄书或者毛片,让你突然有一股冲动,有一种幻想,觉得自己可以很强大(比如弄的别人很爽),但是实际上提高不了你的性能力。当然了,励志书和毛片看多了可能都会麻木,麻木可能代表你对现实有着更清醒的认识。因为大概一个壮年阳痿的人都要比一个热血的青春期少年更明白“性”是怎么一回事。
从垃圾场班出来后我考到了需要的分数,出了国。
新东方也在我家所在的城市开了分校,而且还上了市。
新东方人胡敏出来开了新航道。
曾被称为"新东方精神代表”的老罗,也开了老罗培训。
新东方说他“引发了学习英语的举国热情、激励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 ”。老罗说新东方是“一个纯粹的商业机构披着理想主义的外衣”【1】。
这本书可能就是那外衣的一层皮。
【1】:http://news.sohu.com/20060830/n245079981.shtml
初中的时候看了一大堆,直到发现他们哄人的手段是如此雷同低劣。以至后来的《谁偷走我的奶酪》、《穷爸爸富爸爸》乃至披着孔儒外衣讲成功的于丹都令我打从心底里感到无比恶心。
老实说,我总觉得,励志类的书籍都有点自我麻醉的倾向,好比一个人喝醉了酒,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这个时代不需要自由么?
这个时代不需要冷静么?
我患上了励志图书不适应症。
这种书唯一的作用是让读者推荐给其他人
以前学校请来了励志讲师给高三同学讲话,中场有一个班的同学和老师做感情交流,个个内牛满面,讲完全体站起来宣誓,做个有用的人云云,小震撼了一下。但是高考成绩是我们学校最差的一届。
来到大学,居然看到学画画的同学也好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