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中信出版社的《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李开复在卡梅隆大学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主攻语音识别。他导师坚持的方向是发展和完善专家系统,而他自已却想用统计的方法来进行语音识别。
导师并不同意李开复的观点,但是从人力和技术给予他支持。
李的这一方,就是他和一个学生,用统计的方法。另一方,是导师带领的三十多个人团队做专家系统。
三年中,李开复用统计的方法把语音识别从40%逐步提高到80%,90%,最后到达96%。
这是那时计算机领域里最顶尖的科学成果了(引自《世界引你不同》),《纽约时报》科技版首页半版报道,《商业周刊》把他的发明选为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
而那时,他26岁,是在公众面前第一次亮相。
其实我想说的是,基于统计学的方法,为李开复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基于统计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计算机领域里,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那一派,不仅开始分庭抗礼,甚至在实用上是略占上风的。以至2002年左右,对于搜索技术的解决思路,微软的一位科学家坚称:用统计学的办法可以不断地优化搜索引擎的表现。而“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sounds good,但更多是研究院和高校里的科研思路。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李开复在读博士学位时的研究,其实暗含了他将来与微软和谷歌两个东家发生联系。虽然在自传中他详细地讲述了如何从一家公司转到另一家公司,研究的方向也貌似与最初的统计学方法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正如对搜索技术的关注,微软坚持了以统计学为主流的解决思路,而google引发研究界对搜索技术的关注热潮,其中统计学方法和其它的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等等说法或观点五花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