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乡愁_后望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后望书 > 失落的乡愁
白衣龙儿 后望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12-27 10:12:55

失落的乡愁

人类对自然神韵把握与探索的历史,有明显的几个阶段可循。从诗歌角度看,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只以承载比兴的面貌出现。至《楚辞》,自然界与荡气回肠的个人情感之间开始互动。又经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诗家的推进,使巍巍高山、荡荡流水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融洽。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以它景慰我心;王维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以我心见它景。虽然历经发展,自然界业已成为独立审美对象,但诗中一字一句,无不是将自然看成与我相互并生的存在,有着精神自发回归的性质。

然而现在,自然与人文气质,却被人们疏离与隔绝、甚至对立。在经济旗帜的引领下,改造、利用,成为凌驾于自然与人文之上的标语。于是,在朱幼棣所著《后望书》上,便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发展其实是进步的另一种表述。但一些人始终没有弄懂发展的本质。

《后望书》的书名由作者朱幼棣所题。书中附有他的简短个人介绍——做过矿山技术员,记者,官员。现在从商,任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与研究员。同时,还是作家、国家软科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教授。岗位跨越大,所获奖项多,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人,个人能力的考验与肯定。个人能力,与经历、经验联系在一起,最终有了这本呕心沥血的《后望书》。

《后望书》写自然界、写人文、写政治、写态度。有叹息、有侥幸、有欣慰、有无可奈何。但更多的是叩问与鞭打。被毁灭的棱棱林;快速消亡的坎儿井;因为大西海水库被终结的塔里木河;被政府强制拆除的、有着人类过去生活痕迹与文化文明的城镇——这些都成为作者的素材、国人的反面教材。在政府与专家为了利益功绩,大力推行“改革”政策之时,它如同一曲凝结慷慨悲愤的挽歌,为这荒芜的大地与荒凉的人文精神而高唱。

自然,以及历史留下的陈迹,是否可以与人和平相处——这显然是一个提倡和谐的年代,只是表面歌舞升平,内地波涛暗涌。表面为着无数子孙后代试图开创万年基业,内地却在滥用和毁灭资源;作为生命存在三要素之一的水源,因为水管理机制与水利用的失误而干涸;新的建筑,建筑师不必费丝毫心血,抄袭原有建筑风格,豪华一些,铺张一些,就可以给政府官员或者自己带来权势与金钱的好处。与此同时,政府不断改变设计规则,一个官员在位之时,实行A种,离职后另一个官员来,又实行B种。劳民伤财,取索无度;无数记忆被破坏,如同书中所说,古建筑被摧毁,崇尚速度的人们,没有给自己与后人留下思考与审视的时间;移民政策,并非是为人民服务。人民流转它乡,原以为政府会实现承诺,五年或十年之内扶持自己,但在迁移之后才发现原来承诺只是空文一纸。所谓的顾全大局,顾全的是粉饰国家与个人的声名,而非民生。

太多问题需要暴露。虽然这些问题,在萌芽之始,即已有睿智人士指出它将带来的恶劣后果。但显然,政绩、经济、利益的旗帜,也许允许发出反抗的声音,但主持者同样也可以主观屏蔽这呐喊的来源。

这部书披露了许多人们应当知晓的真相,这也是《后望书》所带给人们的思考: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历史。亡其国,先亡其史。假如历史都不存在,你我都不知晓自己从何而来,那么我们将向何处而去?对于自然界,也并不需要持对峙的态度。从远古到现在,它始终与我们相互依存。我们衣食,具依靠其而来,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它进行分割与侵害?——是时候放慢一下脚步,重温残酷的历史,从中汲取教训,在回望中,在时间的坐标中,找寻今天的定位了。

人类之于自然与人文,仿佛便是出走离乡、日久年深的旅人,隔着岁月迷雾,始终望不见失落已久的故乡。久而久之,精神一片荒芜。这片乡愁,究竟不知何时才能得以慰籍。在这个虚浮夸耀的国度,或许《后望书》可以成为清凉之风,吹散障雾,成为指南。

可是,我真怕知道,到底有几个政府官员,或者专家学者们可以认真研读它,以此来纠正所作所为。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