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来时路 不见后来人_后望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后望书 > 不知来时路 不见后来人
殊聿 后望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7-04 11:07:42

不知来时路 不见后来人

因为大学是学新闻专业的缘故,上大学的时候就耳闻过朱幼棣前辈的大名,但是因为那时心浮躁的厉害,看不下去他这么沉重严肃的书。
       2015年,也就是今年6月初,传来噩耗,朱幼棣前辈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享年才仅仅65岁。在这样一个沉重的背景下,我又打开他的书,再加上这些年心态也沉静了些,这次终于看进去了这本书。
       这本书分不同篇章,对中国不同时代的浩大工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三门峡水库,从设计之初就有严重缺陷,再加上过高的预估容量,白白拆掉几座在历史上都有重要意义的古城;西北治水,越治越缺水,一座座大坝先是断送了自然河流的生命,接着由于河流干涸,从而也结束了自己的使命,成为废坝;三峡大坝迫使峡区居民背井离乡,异地求生。很多工程在建设之初,因为符合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从而被夸大功能,投入建设,但真正建成后才发现,弊害明显,总是弊大于利,但是也已经无能为力。而受害的还是生活在周边的老百姓。
       话题很沉重,越看越觉得人在大自然面前很渺小,中国式瞎作,现在已经看到了大自然的反馈。
       对于历史的看法,我听过一种观点,所有的当代史都是未来的历史,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在书写历史,社会在改变,社会需要发展,如果只是固守着前人留下的东西,不去盖新的建筑,不去修新的工程,是不行的。而且其实并不是从这一代开始才开始破坏古代遗迹的,在我看来,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对前人感情比较淡漠的民族,更多的是喜欢书写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而不是去保护,中国朝代更迭也算频繁,每一朝新立,都恨不得抺去其他朝代的印迹,这可能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所以国内的古镇名符其实的其实不多。从历史的长河中审视,生产技术总的来说还是提高了的,但是很多精华并没有保存下来,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与水文条件息息相关,禹因为善于治水而被推举为领导者。中国的治水技术很早就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包括战国时李冰修的都江堰、秦朝时修的灵渠,都是在不破坏自然水文的基础上还促进生产,但是这些思想甚至手法并没有非常好的被继承。将近2000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治水又开始迷信西方经验,迷信筑坝能解决一切问题。不尊重本民族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但是就像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有着真才实学、远见卓识的黄万里先生也不能阻止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一样,我也想不出什么解脱的办法。
       发了一顿牢骚,也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只会动动笔动动嘴的人的悲哀。再谈回书的内容吧,作者学识丰厚,而且因为写新闻报道出身,文章引经据典,有理有据,特别严谨。而且文笔感染力特别强,这是一本很好读下去的书,不会觉得无聊。
       作者的社会担当让我感受特别深刻,让我还能感觉到忧国忧民的真切的心情,他就是我心目中读书人真正应该有的样子。这个作者的一系列书,如果有时间都值得一看,绝对都是良心文字,而且都是社会现实问题,比如医改,比如为何中国近年来地震频发。
       太多的感慨也最多只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先做好自己的工作,活着不浪费粮食。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