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后望之殇_后望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后望书 > 前车之鉴,后望之殇
獨孤島主 后望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6-08 06:06:21

前车之鉴,后望之殇

一个真正迈步往向康庄大道的时代,是需要对未来的充分想象力,同时亦不可少却对过往沉疴的回首。朱幼棣先生以作为新闻人的敏锐视角、学人的严谨考证及文人的细致字符,望向过往五六十年,中国社会面对城市化、水利工程建设、西部开发等关乎战略同时亦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视野辽远,步步惊心。
《后望书》无疑是朱幼棣数十载记者生涯的文学化总结,但指向的真实触目惊心,早已超越了一般新闻甚或纪实文学的范畴,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三门峡工程,以360米的设计水位起码多制造三十万库区移民,建成后数十年却从未达到过这个虚高的刻度,令到曾经繁华的古潼关成为废城,经济、文化上的损失亦难计数;拆去了负载真正文化内涵的古建筑,造起欧风美雨式的新城,却落下“是照一个挂历上的照片式样画出图纸建的”之笑柄;月牙泉、敦煌绿洲,大西北的沙漠化,却大拜过度开发之赐。一桩桩都发生在不遥远的数十年前,齐头并进的是光辉伟业与环境恶果。朱幼棣以精细的态度慢慢讲来,一点也不煽情地道出这些教人哭笑不得却极端严酷的事实,文笔沉静,并无扯开悲天悯人大旗,而是默默地陈述出世事,且供读者自行玩味。
当然,朱幼棣数十年跑遍大江南北,耳濡目染的严酷事实及经年阅历的地理地质历史知识,在书中亦以奔涌的学识气概呈现出来,回望北京的城市建设对诸如胡同、牌楼及建筑艺术等文化遗产的破坏,从文津街国家图书馆的前世今生到四合院建筑的历史演变,皆自其文化之“根”谈起,历史的,空间的,甚或与所见的国外建筑的灵感触通,落实到对旧建筑除毁的反思,是全方位而非独赖或政治话语或文化话语或权力机制之一端。而在《危机:从敦煌到罗布泊》这一章中,更旁征博引,以极尽翔实的数据审视西部大开发及南水北调等工程中的得失,得者几多,失者更甚,是对不科学发展模式的质疑,更连通了楼兰古城的空间迷失,重拾历史与当今的后事之师。
如作者其他作品如《大国医改》、《我们家园的紧急报告》一样,《后望书》关注的议题,皆是当代中国大变革中的种种问题,有些直接延续自计划经济时代的盲目而更多是以今日之趋利态度掩盖一切平衡发展的可能。书中除了对城镇改造与水利工程的时空捕捉,更加持对当下工程之下的移民生态的捕捉,在作者笔下,因水电工程被迫背井离乡的移民们折射出迥异于主流叙述伟大话语的历史断裂,远离千百年故土在先,所得到的补偿杯水车薪在后,数十年来几乎构成中国社会被遮蔽的伤心群体,实际上与全书貌似大环境叙述的调子相得益彰,《后望书》于直面过宏观问题后,依旧收入了关注迁移群体的文章,实际上勇气可嘉,亦是真正的平凡良心所在。
 当然,《后望书》于大关怀严肃态度之下,部分行文过于散文化,间离了纪实效果,最后回望奉节章节亦显篇幅不足,有空洞之嫌,然而这并非开始就高屋建瓴的命题作文,作者以工作之外的日夜将这些虽然事后但看得深沉的思考付诸文字,已然表现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或已遗失的社会责任感。作为集新华社记者、政府官员,作家,地质学者等身份于一体的作者,朱幼棣不仅在《后望书》中道出了他对治国方略的考量,亦肃穆宣示,多重身份之下理应承担的对民生的真切观照,起码在他身上,并未沦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后望书》纵然很难望尽来路艰辛,也正在试图照亮当代气象,还混浊以真正清明。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