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破碎之处_后望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后望书 > 历史破碎之处
王贤 后望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3-25 10:03:59

历史破碎之处

每次回家,我都是坐跨海大桥的大巴直达宁波,如果不赶时间,都会去汽车站附近的月湖走走。这两年,宁波月湖老宅遭到大面积的拆迁,最近国内有很多媒体包括《南方周末》的记者陆续探看采访了这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景区。年后宁波回来的车上,我左手拿着手机刷微博,看到朋友转发的消息称刚走过一个世纪的天津盛锡福也将面临拆除,大批市民呼吁并恳请政府考虑保留,切勿重蹈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旧居的覆辙……我的右手,捧着的是朱幼棣《后望书》。那一刻,匪夷所思的诸多巧合让我悲恸不自胜。

    守望现实困境

    《后望书》整本的笔力显得朴实雄劲,力透纸背而又深情。弥漫全书的是作者心生太息潸然状——这是一种血流不止的心痛。笔端离现实的距离如此之近,心生重负是如此难以言表。这么说不仅是针对书本身的一种情绪性基调,也指向书中毫不避违地表达的严峻现象和危机的劫难,以及倏然不见的所有。所谓“后望书”,大意是向后瞭望既成历史之感所书。回头守望往昔岁月的失败与峥嵘,取刻骨铭心的经验和教训,弃无所顾忌的放任和破坏,当然最重要的是:后望还是为了前瞻的参考、需要。这种精神的核心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

    书中的前部分有四章写到雄峙数百上千年的古建筑、文化街、历史遗迹在新的“文化大革命”——拆迁令——和诸多城市发展规划的责令声中纷纷倒下。与战争炮火被毁相比,这样没有任何硝烟的拆毁无疑更令人痛心疾首,这是屋里人关起门来自为的事,本可以完全避免的。历史同样证明,原本能更好地整合布置出新的空间与家宅居所,所以现在不难看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从上到下都在重建仿修各种楼阁亭台、街道胡同甚至历史文化名城重镇,只是其中猫腻不少,比如书中提到的地方政府换届,都是一纸新规划,日后反而成为其政绩的一张城市名片。政府只要有钱,其余的都交给设计研究施工单位,因此最后翻来覆去,经过刻意地修缮与打扮,即便再如何花枝招展,修复的古建筑街区也多沦为单纯的风景或商业作坊,毫无人事情节的负载:人们联想不到被重修改造后的建筑背后居然有那样的历史故事。这是奇怪的一个现象,值得深思。漫步拥有千百年历史的城市,真正能饕餮一下视觉盛宴已所剩无几,当然有人喜欢看摩天大楼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箴言说得好:“填塞得太满的画幅往往笔断意断,留白的画面反倒让人浮想联翩。”说到底,那样的城市也终究会变得面目狰狞。历史情感的东西不堪建设的负重,殊不知在开放年代的凶潮涌浪中,这些民族的自家的东西才可谓之大国精神的食粮。而这些景区景观建筑等很多都是某种文化的滥觞之地。它们的拆毁与消亡意味着什么,是无数有心人不言自明的。

    书的另一个重心在于“水”。西北内陆地区为什么会严重缺水;敦煌罗布泊和内陆水井水库的水为什么会越来越少;调水工程的利弊与成效几何;修建各种水库大坝水电站等的合理性、不合理性及因此造成的大移民问题等等。其中的实例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对比,如写到张掖与黑河一节,当年大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指此地,而河西走廊在清代史地学家的笔下还是塞外江南画面,而近几十年来的各种人为因素对比清政府对黑河分水制定的政策,如此可窥一斑。又如写大调水章节,分析各种得失利弊和要害,在得出水价问题的时候对比香港水价的公益性和日本政府对水价的财政补助支持,以示让百姓和企业自主消费高价用水是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

    今天,水贵如油的地方不再是中东,中国的“火洲”——吐鲁番就有大量坎儿井断流、干涸和废弃的现象,由于加上当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轻慢草率。 这座庞大的“地下长城”如今早已成为一种现代水利工程的刀下鬼。而拉萨旧城和八角街大昭寺周边的变化也成为不和谐改造的失败案例。

    在追寻诘问的同时,一种坦荡的悲痛与缅怀之情油然而生。作为典型传统知识分子,朱幼棣身上独特罕有的士大夫式的气质和关怀精神,造就他难以出世的宿命,所以,他内心一直是代替着国家政府和良心们在守望着现实困境,哪怕这些现实困境我们也看在眼里,但都不及他的重负与担当。

    延承历史文脉

    《后望书》虽然写得古意浩荡,不乏诗情、人文主义关怀和精辟的修辞佳句,但体裁上仍是报告文学,而非散文。全书都是在大量事实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刻思考和分析,再以作家独特的感情与技巧运笔而成。本书各章节在逻辑上并没有任何联系,每个章节都有独立的关注点和切入点,这种以点带面的创作在重心上内敛收缩成一支箭,直指问题核心:如何延承一个国家甚至是人类的历史文脉。这一现实课题的解决在作者——哪怕他曾是政府高官——提出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深刻呈现上,显得尤为尴尬。

    古希腊诗人荷马说:“神祗编织不幸,是为了让后代不缺少吟唱的题材。”从文学艺术的私心上来讲,这是写作者一种秘而不宣的创作真理。然而,若这样的慧言妙语被当做拆毁古迹文物的策划案语,那是一个多大的嘲讽和玩笑!历史和文化一样,都需要皈依,需要植根。像新的鹳雀楼,形式上的逼真再现却没有诠释出历史古迹风貌的任何价值内涵。景观在重建后并没有给人历史意境和文化内涵的确切表达,只沦为一种单纯的旅游风景,最终呈现于人的,尽是俱往矣的风烟浮云之象。书中开篇提到国家大剧院的设计者,法国建筑师安德勒说:“对付一个古老文化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它逼到危机的边缘。”国家大剧院全然没有半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嵌入,而是十分超现实主义的气派,一种和中国文化建筑气息格格不入的“标新立异”,背后透露出新时代人文氛围里令人忧虑的气象。

    天灾与人祸,前者无法挡,后者犹可避。当权者沉醉在时代的幻梦中难以自拔,他们以为拆拆修修补补,再老的东西终究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只要有钱。他们看到自己头顶上永远是亘古如斯的月的阴晴圆缺,而不是脚下这片大地的翻腾悲鸣与燎原火势。其实确切地说,这都是一个国家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的困难,可惜在百年的民族苦难史和奋斗史中,先辈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化精神财富像十五后的月亮,愈来愈小,越来越弱,渐行渐远……崇尚变化的人们在喜新厌旧的年代里,起初遭殃的也许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接着是在现代社会集体迷失的,最后难以幸免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拿不出有价值的东西去兑换由衷的赞赏,拿捏不到回光返照的任何契机,只能让时间和历史再次辛勤耕耘,把当下守得住的换成未来数千年后的文明古迹。当然,这是非常悲哀的一种瞻望方式。人心赖于依存的回忆载体被抽离出时空,不可逆向性和不可再生性不仅让个体无语,也让历史默然。只留脑海中的回忆在个体和集体的代代逝去中留下渐远渐淡的辙印,最后慢慢地模糊掉与辉煌文化历史的链接。

    这几十年的翻天覆地,几十年杂草丛生般汹涌而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造成的现实困境,《后望书》都用像手术刀一样深刻冷峻又精准的文字铺展描析下来:只有认清现实,才有可能在未来走出好的一条路。但当下的现实竟不足以让政府得到重视,推诿掩盖,麻木漠视,袖手旁观。若没有充分的自信勇气与十足的坦诚,再怎么样的深谋远虑都是纸上谈兵。欧风美雨荡涤下的中国城镇,鲜有人会追寻中国城市自身所拥有的血脉和灵魂。中国在城市化的高速公路上一路飞奔,能让它停下来是不可能的,唯独是慢,是“瞻前顾后”的气魄格局。

    杭州孩儿巷98号古宅和宋墙被救下的曲折命运至少印证了一点:延承一种人类文化精神的共同命脉,更多的还是统治者、管理层的关注和全面思索、组织、规划与落实,这是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坚守无法替代的——回头想想,这也竟是朱幼棣这些有良心的人们书写的必要和精彩。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历史破碎之处”的回应

王贤 2012-03-25 10:46:37

见笑了,惭愧惭愧。

林间的猴子 2012-03-25 10:44:40

同样看一本书,王贤比我理解得透彻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