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科姆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_引爆点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策划 > 引爆点 > 马尔科姆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星海 引爆点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3-03 23:03:13

马尔科姆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这周在地铁上看完了马尔科姆的《引爆点》,之所以看得这么快,主要是因为他的书,看一页跳一页也不影响理解。他估计是我见过的最啰里吧嗦的作者,是为了凑字数吗,这么明显。

之前看过他的另一本畅销书,看得比较烦躁,当时写了那篇《关于一万小时理论再说两句》。总结起来,他的书有两个很明显的硬伤。

第一个,先下结论,然后找一堆真实的故事或心理实验进行解读,论证自己的论点。这个套路就跟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可以从《三体》里面看出创业的规律是一样的。反正你真想论证一个观点,从包子馒头里面都能看到证据。

第二个,在第一个硬伤的基础之上,对每一个论据都过度展开,经常看着看着就忘了他本来到底要说什么了。

书里主要讲了在生活中,一个事件的突然爆发,比如一种鞋子突然莫名其妙火了、一种疾病突然爆发、或者某地的犯罪率突然升高或降低等,这些事件背后的三个关键原因。

第一个是,对于这个事件的传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这类人基本上有些共通点,喜欢分享,社交能力强,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东西。而且很善于说人话,知道怎么把一个陌生的事物或概念,用接收者听得懂、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

第二个是,这个事件传播出去的时候,其实有着一些不起眼,但是却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被作者称为附着力。

这个让我想起全家的一个现象。很早以前就发现,全家跟其他的便利店,比如快客、罗森等相比,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全家服务员在结账时,都会惯例地问几个问题:还有别的需要吗?你有会员卡吗?现在加两块钱可以换购一瓶叉叉饮料,要吗?

人真的是一种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生物。很多人都会乖乖拿出卡来刷一下,或者是顺便再多买一瓶饮料,虽然很多人现在已经免疫了。对比起其他的便利店,全家的生意要好很多,这个小细节也许是一个原因。

以前在爱尔做网络策划时发现,如果在网页或文章里多一个引导对话的入口的话,这个页面的咨询量和转化率一定比没有入口要高很多。

而莆田系网站基本都一个套路:整个页面风格除了丑之外,点进去到处都是跳动的对话窗口,一不小心点到个链接,就会弹出一个咨询对话框,关了不到十秒,又会跳出来,根本没法好好看文字;而那些文章,稍微有常识的人就看得出来,全是伪原创,三句话一完画风巨变,全成了,“我们的团队是上海最强大的,技术是最好的,价格是最便宜的”等等,文字加大加粗变红,加链接跳对话框。虽然很多人反感,可莆田系这套确实有效,至少在前几年是非常有效的。

第三个因素就是,容易被人忽略的环境。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会认为他是什么什么样的人,以为是他本身使然,而不太会意识到,也许只是因为他在这个环境里才这样。比如我们觉得一个人很热情,可能只是因为他在熟悉的人面前、在优美的餐厅里很热情,也许换个环境比如挤早班地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把周围的小姑娘挤下去。

而我们面对一件事,究竟是积极接受还是冷漠拒绝,环境对我们的操控力比预想得强大太多。比如在一个开放友好的读书会上,也许你会完全打开心扉,分享自己所有的感想和经历,并和别人建立至少是暂时的友好关系;而如果是在一个非常商业的宣讲会上,你则会对别人讲的任何一句话都进行谨慎的判断,坚定地对任何企图说服你的行为说不。

我想起之前看的一个心理实验。让面试官在面试之前,手拿一杯热咖啡或者是冰可乐,拿热咖啡的面试官会觉得面试者很棒,并倾向录取对方;拿冰可乐的面试官则会觉得对方表现平平,并倾向拒绝。人可真是不靠谱。

所以结论就是,当你想要推销一个事物时,首先找对人,找那些更容易帮你推广的人;其次找对方法,研究明白你想推广的人群的特点,找到针对他们的附着力;最后,选择合适的环境推广,或者直接改变这个环境线索。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嘛。

所以谁能给我解释一下题目里的问题。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