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企业家的兴起_引爆点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策划 > 引爆点 > 精神企业家的兴起
许应许 引爆点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7-17 21:07:25

精神企业家的兴起

一个永恒话题正在引发一场可能席卷全球的创业潮流




我究竟为何而活?一个恐怕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在近来的二三十年间竟然推动了一个新兴创业群体的出现。

这群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是帮助人们解答这个问题。由于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商品,也跟教育、媒体、出版、艺术、娱乐业提供的精神产品不完全一样,这个现象对世界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惯常的理解所能想象。

常规的观点认为,现代世界是以个人、商业为中心的社会,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国家权力和家长制的束缚,同时也是个崇尚科学而摆脱迷信和宗教信仰的时代。

然而,这不等于说,传统的一切价值观都无济于事了。专制的衰落,不一定意味着自由的崛起,取而代之的也可能是混乱、不知如何是好。

那些长久发挥作用的因素是超越时代的,平时,它们是使得社会运转不息的幕后英雄,有时,它们通过新生事物的形式而出现在前台,成为指明方向的灯塔。

一群叫做“精神企业家”的人以及他们创立的信仰组织,就属于这样既古老又新兴的因素。

华理克(Rick Warren)是其中的一位。因为是美国人,又时常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的视线中,在最近的几年间,他成为最为世界所知的精神企业家的典型。

他的《标杆人生:我究竟为何而活?》即使在全球所有畅销书排行榜上都是名列前茅的,自2002年问世以来已经有至少三千万本的销量。在买书是自愿而非指令的社会中,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在整个美国历史上,这一本是最为畅销的硬皮精装书。而盖洛普的调查显示,美国全部人口中有接近五分之一读过这本书。

相比之下,比如,为国际舆论更加熟知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05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不过卖出了两三百万本,虽然这个数字已经很大了。

跟畅销书作家不同的是,华里克的主业不是写作,而是建立、管理和进一步开拓信仰组织。包括《时代》、《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在内的几乎所有西方主流媒体都不止一次向公众介绍过他的经历和影响。

“假如算作商业组织的话,马鞍峰可以跟戴尔、谷歌、星巴克相提并论。”《福布斯》杂志出版人里奇•卡尔嘉德曾经这样描述华理克的事业。

另一处硅谷

马鞍峰(Saddleback)是华理克创业的所在地,坐落在美国西海岸南加州。如果按照习惯的分类,华理克不太可能如此经常地被报道时事和商业的媒体关注,因为他创立的马鞍峰教会很自然的会被归入宗教团体的范畴。

长期以来,不同领域的人们由于缺乏足够的沟通,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上历史上的误解,无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无论是思维方式上的还是文化地域上的,人们容易只关注自己所在世界的事,造成可能有益于普遍世界健康生长的营养得不到应有的分享。

媒体,正如这个词本身所显示的,已经部分起到了在社会各领域之间穿针引线的作用。互联网,还有之前所有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作出的贡献,正在前所未有地为打破人们之间的隔阂提供意想不到的方便,尽管也可能因为对工具的依赖而在很多时候加剧了人心的疏离。

商业媒体对华里克的分析报道,使得商业世界有机会了解信仰组织是怎么回事。反过来,是华里克的创业经历产生的影响超越了原本的所谓宗教团体,吸引了商业媒体的目光。

1979年末,不到26岁的华里克从德克萨斯州的西南浸信会神学院毕业,驱车将近两千公里来到加州橙县的马鞍峰社区建立教会。在他那辆租来的卡车上,有妻子以及四个月大的孩子,还有从别的夫妇那里传下来的五手家具。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浓厚的地方之一,教会在美国并不少见。但是,华里克当年去的马鞍峰却是一个新兴的社区,仍然属于美国西部大开发的继续,那里很多人都是从别处移民过来的。

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西海岸,从微软所在的华盛顿州到加州的“硅谷”,正在孕育个人电脑、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出生在1954年圣何塞的华里克,跟比尔•盖茨(生于1955年)、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也都出生在西海岸——是同一代人。

华里克的目标就是从移民开始。跟从事一般的创业活动不同,他不打算去从现有的教会那里“抢夺顾客”,因为按照这个信仰的原则,创立教会的目的是让还没有接受信仰的人得到拯救并帮助重生的人们活出全整的新生命来,而不是彼此之间争夺市场份额。

在后来的《标杆人生》中,华里克说,他的工作乃是继承自古以来的大使命,作神的工人,帮助人们知道,人生真正的希望在于明白创造人的上帝给人的旨意,人的一生不是偶然的,尽管可能看起来并非如此,上帝给每个人都预备了美好的生命,不仅在这世上,更重要的是在永恒当中。

由于自己也是移民,华里克到达马鞍峰的第一件必须做的事就是租房子。有意思的是,帮助他找到房子的中介人及其全家竟然接受华里克的邀请,成为马鞍峰教会的第一批会友,加上华里克一家,总共七个人。

头三个月是最困难的。华里克挨家挨户的做调查,询问住户对教会的观点,他发现,有些人是已经接受了信仰的,但周围没有教会,有些人则是厌倦了传统教会的枯燥,不愿意去。

因为前面几代都是牧师和传道人出身,加上在神学院的训练,华里克对这一切是有备而来的。在来到马鞍峰之前,他花了一年时间研究过去教会的成功经验。而到了马鞍峰之后,他善于倾听,懂得人们具体的感受和需要,那些被他访谈过的人,很多都加入了他组织的聚会。

另外,由于很多人家不愿意给陌生人开门,华里克就以给社区居民写公开信的形式发出聚会的邀请。他发出了1.5万封信。到了1980年4月的复活节,有205人前来参加。

30年后的今天,每周参加马鞍峰教会聚会的人数早已超过了两万,马鞍峰成为南加州居民活动的中心之一,而它的影响已不仅是当地的社区,至少2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教会人士接受过这里的培训。

领导力工厂

无论是研究商业组织还是社会现象的人,都可能对马鞍峰产生兴趣。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纽约客》杂志记者,他的《引爆点》以及新近的《出类拔萃之辈》都像《世界是平的》那样畅销。在考察马鞍峰教会的文章中,格拉德威尔认为牧养小组是信仰组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引用哈佛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帕特南的分析:“并不是华里克发明了由细胞小组组成的教会。但他把这个模式带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有效高度。让马鞍峰运转起来的真正工作,是为这些小组招募、培训并且留住数以千计的志愿领袖。这些小组非常脆弱,很难进行管理。从组织的角度,如何让所有这些小船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移动,是个重大的成就。”

华里克本人也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说如果考察者仅仅看到周日的聚会,那还仅仅是冰山的一角。

“每周,在南加州超过98个城市中,有将近三万人在3,300个家庭小组中聚会。这个超越地理能够无限扩张的网络为人们提供个人的关怀、联系、责任,并且培养领导力,比任何其他的方式都有效。”华里克在2007年的一期《福布斯》上撰文写道。“我们教会有9,000名志愿领导人。这样的小组网络是培养领导人的工厂,它让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消费者变成贡献者,让听众变成有战斗力的团队。”

还有一个现象表明了马鞍峰成长的活力。在最初的15年,也就是在马鞍峰迄今一半的历史上,这个组织一直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总部,它都是通过租房聚会的。15年间,换了79个地方。

“我们用过四个高中,无数的小学,银行建筑,休闲中心,剧院,社区中心,餐厅,大房子,写字楼,体育馆,直到最后我们立起一个2,300个座位的高科技帐篷……我觉得大部分的教会建筑,建得太早也太小。鞋子不该告诉脚该长多大。”华里克在他那本1995年出版的《目标导向的教会:生长,却不让你的信息和使命妥协》中总结道。

对于一些社会组织的管理者,《目标导向的教会》以及《标杆人生》是管理学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参考书之一。像《福布斯》杂志的出版人卡尔嘉德在向他的读者推荐《目标导向的教会》时,建议如果将书中的“教会”换成“公司”、“事业”,其中的主要原则都是适用的。

比如,“不要试图让你的公司生长,而是让你的公司健康,因为如果健康了,那就会生长……不要争夺市场份额,相反,要提供人们在别处不能得到的东西……促使人们勇于承担责任实际上能够吸引人的参与而非把人吓跑……”,以及,人的工作是栽种和浇灌,“惟有神使之生长”。

这样的组织建设也很自然的让人联想起民主社会中的各种竞选团队。奥巴马的竞选班子建立起来的基层组织就是与之有些相似的例子,年轻时在教会的经历无疑让奥巴马深受启发。

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因为双方以及社会各界对华里克的认同和尊敬,马鞍峰教会也成为将两位竞选对手联络起来共同面对社会精神和伦理问题的平台。在那里对世界现场直播的问答让人们有机会在胜负气氛不那么浓烈的环境下了解未来国家领袖的信仰和内心世界。

今年初,奥巴马就职典礼上,华里克接受邀请为新政府以及美国的未来进行公开祷告。而从3月份开始,华里克接受《读者文摘》出版集团的邀请开始发行一份新杂志,《标杆联结》。在传统媒体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个举动的确有些不同寻常。

当然,这样的名声不管有多大,如果只是个别现象,仍然不能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潮流。《经济学家》主编约翰•米克尔斯维特在今年4月出版的新书《上帝又回来了:全球信仰的复兴在怎样改变世界》正是探讨这个世界问题的。那将是下一篇的主要内容。


《环球企业家》2009年5月20号刊 第10期 总第181期

http://www.gemag.com.cn/gemag/new/Article_content.asp?D_ID=8678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