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怀尧访谈录让文化人发出切肤之声_贡献者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策划 > 贡献者 > 深圳晚报:怀尧访谈录让文化人发出切肤之声
蜜蜂书店 贡献者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4-02 18:04:19

深圳晚报:怀尧访谈录让文化人发出切肤之声

《怀尧访谈录》让文化人发出切肤之声
    

   17岁高中退学赴京从事编辑工作的吴怀尧,21岁时便担任某财经报纸的封面报道记者,其间因制作“中国作家富豪榜”而闻名。2008年4月初,由他独自担纲制作的文化名家高端访谈《怀尧访谈录》正式启动,被誉为“国内首档个人媒体品牌”,十余家主流媒体成为其合作伙伴。这给吴怀尧带来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使之在采访郭敬明、李银河、陈丹青、朱大可等知名人物时可以保持自身独立性。今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这些访谈出版成书。

  在看完这本书后,作为评论员的敏感,我给吴怀尧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选择郭敬明,而不是韩寒?因为,从这本书中所采访的人物来看,吴怀尧就试图反映一幅完整的多元文化价值图谱。如果说有80后这个作家群体的文化表达,依我的个人观点,韩寒应该更具有这个群体的张扬、自我、时尚追求的特质,更具代表性。

  另外,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1927年生的时白林,以他的二十岁成年为界,那么这本书应该反映的是1947年至2008年前后文化人的价值观,前后跨度长达六十年。实际上,在书中所反映出来的,更多的是中国文化价值,在西方冲击下的进化。显然,这个进化主要来自于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在此之前,谈不上多元文化这四个字。十年为一个断代,对于当前急速变化的社会显得太长,因而,五年是一个比较现实并能为人接受的年代跨度。

  三十年计算下去就是,就有六个人可选,再加上因为文化职业的不同,比方说评论家,画家,诗人,小说家,演员,剧作家等等,前后相加大概有个五六十人。而吴怀尧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不是能采访到谁,而是该选谁。这个问题在其后得到印证,在送别他的时候,他说:“如果你认为这本书,缺少了哪个人物就不完整,可以告诉我。”

  这也说明,吴怀尧本人为了在这本书中不反映过多的自我价值判断,显然他也征求了不少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有了精心挑选的人物,有了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了被采访者率真的表达,这本书的精彩,基本可以确定。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拒访者余秋雨,为了完整表达,吴怀尧依然附上了《九问余秋雨》采访提纲。余秋雨的缺席并不意外,更不会影响这本书的完整性,因为可从吴怀尧的问题设置中,可以想见余秋雨给的答复。

  当前网络上热点每天依然频现,每天数以百万所表达的留言,也许只是我们在这一瞬间的看法和情感。有价值的观点和评论,不在于在某一个时间点,或某个群体,或某个部门的评价,而在于时间过去很久后,我们回过头来看。历史,不仅提供了文化厚重的可能,也能检验一个时代社会思想进步的曲线,更能检验真假,检验对错。

  因此,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化历史的坐标参考,有让人心静如水的魔力。原来,李银河想表达的并不是性观念,而是呼吁人道,呼吁对少数派的关注;郭敬明,也并非抄袭的代名词,他不过是我们这个浮躁时代的精明商人;陈丹青,不是口无遮拦、崇西方的右愤,而是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切肤者……更重要的是,这些被采访的人物,他们在访谈时也展示了自己未经过滤的人文价值演变的小历史。
(转文/吴双建 来源:《深圳晚报》)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