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录者的历史_传媒三十年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策划 > 传媒三十年 > 关于记录者的历史
水石相搏 传媒三十年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3-01 16:03:21

关于记录者的历史

记录者的历史
                   
生活在这个年代,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并不缺少历史的记录者。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去看那些风起云涌,纵横捭阖,在改革激荡的三十年中,并不缺少那样的历史。正如我们从来都不缺少历史的记录者一样。
而这本书,或者可以称作是有关记录者的历史,记录着三十年来,关于传媒和传媒业的种种前世今生。

比如广播电视。1978年1月1日这天,北京电视台《新闻联播》开播,这个一天前还叫做《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联播》的节目一播就是三十年,“在此后的中国社会中甚至扮演了晴雨表和风向标的作用。”类似的关注还有1981年的青岛会议和1983年于北京召开的全国第十一届广播电台电视工作会议,时至1981年7月1日《新闻联播》进行了首次“改版”,将以前明确分开的国内新闻、国际口播稿和国际新闻录像按照内容及其重要程度进行统一编排。“1982年9月1日开始,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提前到19时的《新闻联播》发布,从而确立了这一栏目独立新闻发布机构的权威地位。”
接着,从1978年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1988年福建电视台的《新闻半小时》,到1993年5月央视推出的大型杂志节目《东方时空》,直至1993年《焦点访谈》开播,电视新闻在深度报道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似乎是一个可以预见的轨迹,从最初的记录报道发展到后来的深入和成熟。只是对电视媒体来说,他的意义或许永远都不止是新闻的载体。2005年,“超女”和她们背后的湖南卫视以及天娱公司,同铺天盖地的粉丝们一起,完成了一场盛大的狂欢。

再比如报纸和报业。在书中,你可以找到那些人所熟知的某张报纸的昨日和今朝。
像《南方周末》,最初,它只是广州的一张叫做《南方日报•星期六刊》的周刊,因质疑不利于销售才改为《南方周末》。1984年2月11日,在左方等人的努力下,《南方周末》按时“出生”。当时它仅仅是广州的一家不起眼的周报,没人把它当作一种强势的声音。1996年改版之后,《南方周末》才开始“深入成就深度”,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直至“在这里,读懂中国”。
而于1981年第三次复刊的《北京青年报》,则开始摆脱了那种“在某些时期它的出刊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工作”的地位,在崔恩卿的领导下,明确了报纸向“真正意义的新闻纸”发展的大目标,确立了面向报业市场的经营大思路。1996年《北京青年报》在全国比较早地推出了自办发行,已然走在同行的前列。当谭军波北上办报的时候,才发现北青几乎成了京报的“黄埔军校”了。
后来,随着都市报的加入,纸面媒体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报业烽烟四起。网络媒体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当然,不可忽视的是,这其中也有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良好结合。“周老虎事件”,或者北京奥运会完全可以证明。

此外还有作者对传媒人和新闻事件的关注。
比如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的胡舒立,《北京青年报》的崔恩卿,从《读书》到三联的沈昌文。比如《中国青年》的“人生大讨论”,《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开始的深度报道模式,《二十年“疯女”之谜》的新闻纠纷,《中国青年报》对于大兴安岭火灾的“三色”报道,《南方周末》“袭警案”,直至后来的“非典”、“孙志刚事件”、“纸包子事件”“厦门PX事件”,甚至08年的陕西“周老虎”和瓮安“俯卧撑”,作为中国传媒的部分历史或者他们的记录者,在作者的笔下,也成了一段段记录者的历史。

曾经有人说,最好的记忆是个人的。而这本被作者称作是“一个人的传媒笔记”的书,或许会带给你三十年来中国传媒的最完整记忆,那些有关于记录者的历史。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