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淋漓尽致、畅快”来形容我一天多读完的感受。
去年读完好评如潮的《三体1》之后,觉得有必要补补自身贫乏的科普知识,毕竟后面还有更精彩的三体2和3,于是到图书馆借了《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虽然这两本书也是科学著作,作者霍金这个名号也足够响亮,在中文版的简介中你还能看到《时间简史》的全球销量多少、被翻译成40种文字...可是,在我这种科学知识低水平的读者翻了一下之后,还是无法认真读完,感觉它并不那么科普,尽管书中大把彩图(个人认为这对科普书籍来说非常必要、关键),最后草草了之,依然是个科盲。
但是这本《时间的形状》实实在在是一本科普书,你看作者敢在前言说“我可以保证,这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最近距离接触科学的真相。”看到“真相”两字,我会很怀疑这是一种夸张说法,进而带着怀疑的心态瞧瞧书中内容是不是这么神奇。果然,这本书吸引我一口气读下来,在作者笔下那些艰深的物理定律、知识都结合图片轻轻松松地表述出来了,变得不那么难以理解,实在理解不了就再多读一两遍。
显然,最终“科学的真相”我不可能接触得到,但是关于相对论等内容完全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使我一次次惊叹,这种感觉跟读着《三体3》那种奇妙感受很类似,所以昨天同学还疑问我怎么看着手上的kindle却笑得那么“猥琐”(我的笑容应该没这么恐怖)...没办法,有人这么善于将宇宙中这么奇妙、华丽的规律、现象解说给你听,没理由无动于衷,心里那句“天啊,这样都行?!”是一直在喊着,这也是在读《三体》时经常会发出的声音。
一直提起刘慈欣的《三体》(其实本书作者也提了好几次,他是“磁铁”来的),这里不得不反省一下,三体3部曲被我读得可真是业余,因为我太科盲了,虽然读的过程频频惊叹宇宙美妙,却不知关于宇宙规律那些最基本的“为什么”。现在被《时间的形状》科普了一点点,再去回味《三体》应该有底气一点了。这篇评书就说“我愿意将《时间的形状》比拟为《三体》的某本‘参考读物’”(via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72929/)。
如果我是科盲,以后还怎么读科幻小说呢?感觉我自己很幸运,刚读过《三体》马上又有《时间的形状》这本好书读,我的确是被《三体》和《时间的形状》震撼到了,所以读玩《三体》,我就想到以后要让我的儿子也读优秀的科幻作品;读完《时间的形状》,我就觉得这书以后也可以作为儿子的科普入门。哈,想多了...
另外,和《三体1》一样,本书在正文中穿插了“第六章·红.色.革.命”讲相对论在中国的故事,让你去看看那段荒诞的历史(这叫结合XX基本国情?)。
最后,你知道吗,作者在后记中说的这段话,我如何能不敬佩他呢?!
“我写书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能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因此,我跟出版社约定,这本书我不取一分钱版税,所有我该得的版税全部由出版社代为用作宣传推广费用,我非常乐意为所有的读者免费打工42天。”
再最后,有个问题:为啥这书的名字叫“时间的形状”,作者在书中后部分可是着重强调了“时空”这个概念不应分解成时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