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俱乐部】搭好语言这座桥梁_生命的多样性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生命的多样性 > 【书评人俱乐部】搭好语言这座桥梁
清月出岭光入扉 生命的多样性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5-30 17:05:03

【书评人俱乐部】搭好语言这座桥梁

搭好语言这座桥梁
               ----浅析《缤纷的生命》中的翻译问题

在收到《缤纷的生命》一书前,我曾出于好奇跑去亚马逊网站上看了一眼该书原著The Diversity of Life的评价,发现好评如潮。因此,我对即将到手的《缤纷的生命》自然多了一重期待。

到手后,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与插画自是惊艳到了我,精美而令人爱不释手,以至于我一拿到书便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起来。然而我逐渐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比我预想的更加晦涩难懂。我越往后读,越感觉吃力。撇开当中知识颇为陌生的客观因素,我忽然意识到,这本译著当中的语言存在不少问题,有时候甚至严重地阻碍了我的阅读理解。

考虑到其它书评或许都会侧重于评析这本书的深刻内容或者深远意义,我希望借本篇书评浅析这本译作当中普遍存在的翻译问题。以下内容或许有些咬文嚼字,但我无意冒犯,只想指出一些自己认为有待商榷的语句。

<一> 模糊的翻译

这里的“模糊”一词代表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错误的翻译;
二、意思令人费解的翻译;
三、存在过度发挥与联想的翻译。

试举例如下:

1. “根本原因出在物种的定义上。物种之定义为:可生殖的独立族群或数个族群体,是于进化的某阶段情状下与他物种分开,并且成为一个更独特的个体,因此每个个体并非是像许多相同单元群中的一个单元。”(P69)

原文:“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each species defined as a reproductively isolated population or set of population is in some stage or other of evolution that makes it different from all other species. It is moreover a unique individual, not merely one unit in a class of identical units such as a hydrogen atom or a molecule of benzene. ”

这句译文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于进化的某阶段情状下与他物种分开”这句话的意思令人费解。第二,“such as a hydrogen atom or a molecule of benzene”的意思没有被翻译出来。第三,从总体而言,整个译句的意思和原文想要表达的存在出入。

试译:根本原因在于每一个被定义为可繁殖的独立族群或数个族群体的物种都处在进化的某一阶段,这就使得该物种和其它物种区分开来。物种并不像一个氢原子或者苯分子一样仅仅是许多相同单元群众的一个单元,物种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 “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唯一一种被已开发国家广泛使用的作物----澳洲坚果,澳洲居民已不知道这作物原产于澳洲。很不幸,欧洲文明不断入侵,许多原住居民的知识逐渐在消失,并且残存的热带国家中尚无文字的原住民文化,正日渐衰退与消失,我们将永远失去那些真正的科学知识。”(P67)

原文如下:“It is a remarkable fact that the only crop used widely by developed countries not already known to native people is the macadama nut, which originated in Australia. Unfortunately, much of the indigenous knowledge is being lost as European culture continues to intrude and the last preliterate native cultures in tropical countries weaken and disappear. We are losing irretrievably what is in a real sense scientific knowledge.”

这句译文和原文出入不小:第一,“developed countries”是否应当译为“发达国家”,而非“已开发国家”?第二,“已不知道”似乎属于过度翻译。第三,文中的第二句断句太多,并且不够通顺。

试译: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唯一被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的作物中,源自澳大利亚的澳洲坚果竟然不为本土人所知。很不幸,随着欧洲文明的继续入侵以及热带国家仅存的无文字本土文化的衰退与消失,许多当地的知识逐渐在消失。我们将不可挽回地失去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知识。

3. 劳普曾说:“如果这些估计合理、无误,全球的生物(至少是较高等的物种)遭到一次极大的清除,几乎全部毁灭。”(P48)

Raup has remarked that "if these estimates are reasonably accurate, global biology (for higher organisms at least) had an extremely close brush with total destruction."

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遭到一次”和“had”的意思不对等,没有标明这个行为曾经发生过,用“曾遭到过/遭受过”恒伟贴切。第二,“a brush with”的意思是“(和不愉快之事等的)小接触,遭遇”,文中将其译为“清除”,有失偏颇。个人觉得可以将这句话修改如下:

劳普曾说:“如果这些估计合理无误,那么全球的生物,至少是较高等的物种,曾经几近灭绝。”

4. “生物要从附近的岛屿、爪哇和苏门答腊的海岸跨越水域到达腊卡塔,还有其他方式,像大型的半水栖的巨蜥(Varanus salvator)就可能会游上岸,它在1899年前就已经出现,享受着在海岸边爬的蟹。”(P34)

这句话的原文是:“There are other ways to cross the water gaps separating Rakara from nearby islands and the Javan and Sumatran coasts. The large semiaquatic monitor lizard Varanus salvator probably swam over. It was present no later than 1899, feasting on the crabs that crawl along the shore.”

“swam over”一词暗示这个动作已经发生,所以我觉得“就可能会游上岸”可以被替换为“可能就是游上岸的”。“享受着在海岸边爬的蟹”这句话听上去有些奇怪,可以进一步润色一下。另外,原译文中用了非常多的逗号来分隔,我觉得我们可以重新组织这句话。

试译:生物还有其它方式从附近的岛屿、爪哇和苏门答腊的海岸跨越水域到达腊卡塔,比如大型的半水栖的巨蜥(Varanus salvator)可能就是游上岸的。它在1899年前就已经出现,尽情享用着海岸边爬行的蟹类。

5. “达尔文明白一般的纵向进化与物种分化两者间的不同,但是他缺乏以繁殖隔离的生物物种概念,而没有发现借繁殖隔离增值过程之发生。也就是说,他的书简称《物种起源》,误导了读者。”(P78)

这句话的原文是:“Darwin understood in a general wa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ertical evolution and the splitting of species, but he lacked a biological-species concept based on reproductive isolation. As a result he did not discover the process by which multipplication occurs. His thinking on diversity remained fuzzy. In that sense, the short title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is misleading.”

原译文存在几个问题,没有将“based on”,“As a result”,“In that sense”准确翻译出来,并且漏译了“His thinking on diversity remained fuzzy.”一句,这直接导致第二句的翻译“也就是说,他的书简称《物种起源》,误导了读者”偏离原文意思。作者的意思是说,从某个角度而言,书名起为《物种起源》带有误导性。

试译:达尔文大体上明白纵向进化与物种分化的区别,但是他缺乏基于繁殖隔离的生物物种概念,因而没有发现繁殖隔离过程的发生。达尔文对多样性的看法尚不明确。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物种起源》这个短标题是存在误导性的。

6. “有猫一样的胡须,面带慵懒默然的表情,一度群居在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州到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大褐藻海岸边,因皮毛被人们觊觎,而遭欧洲人大肆捕杀,到了19世纪末,已近绝迹。”(P210)

这句话非常冗长,而且缺乏主语,导致读起来有些费劲。另外,我不是很理解“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州”是什么意思,是指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吗?

试译:海獭有猫一样的胡须,表情慵懒默然,一度群居在阿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亚州到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大褐藻海岸边。因其皮毛受人们觊觎,海獭遭到了欧洲人的大肆捕杀。到了19世纪末,海獭已近绝迹。

7. “魔洞鳉(Devil's Hole pupfish)也是一个例子,该鱼勉强地生活在小小的沙漠泉水中,苟延残喘地分布在内华达州的阿什梅多斯(Ash Meadows)保护区。”(P92 )

这句话的原文是:“So do the Devil's Hole pupfish, barely hanging on in a tiny desert spring at Ash Meadows, Nevada.” 对比之下,我感觉译文与原文的意思并不完全相符,尤其是“苟延残喘地分布在内华达州”那一句,有过度翻译之嫌。

试译:魔洞鳉(Devil's Hole pupfish)也是如此,生活在内华达州的阿什梅多斯(Ash Meadows)保护区,勉强依赖小片沙漠泉水为生。

其它例子:

“更真确的是,只有少数新物种有机会进入新适应区域,创造若干惊人的与延伸多样性的境界。”(P103)“真确”是什么意思?“创造若干惊人的与延伸多样性的境界”读上去也很奇怪。

“相同的,是在巴哈马群岛北部的两个小岛,大巴哈马岛(Grand Bahama Island)与大阿巴科岛(Grand Abaco Island),在岛上的松林越冬的黑纹背林莺。”(P286)整个一句都很拗口。

“最后一次冰川期把北方林地的物种,逼迫南移到美国的东南方,当冰川在1万年前消退后,大多数的植物与动物都回来扩散,最后回到它们原先广阔的分布范围内。”(P287)

“因为弭除了某物种就引发其他物种的改变,会增加某些物种的族群,减少甚至消灭其他物种,使较大的物种会聚社会,有急遽跌落的危机。”(P376)

<二> 多余的标点

个人感觉很多语句中的断句显得多余,影响阅读时的流畅感。试举几例:

1. “这些物种的创造,是悠久历史的一部分,而这个地球并没有方法回到从前,重新来过,而我们也没有时间重见进化之进行。”(P103)

由于查不到这句话的原文,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句话整合为两句:这些物种的创造是悠久历史的一部分。这个地球没有办法回到从前重新来过,我们也没有时间重新目睹(重见)进化的进行。

2. “位于喀拉喀托岛以东1400公里处,印度尼西亚群岛南部松巴哇岛(Sumbawa)上的坦博拉(Tambora)火山,曾经在1815年发生过一次大爆发,喷发出的岩块和火山灰是喀拉喀托岛火山的5倍。它造成更大的环境破坏与几十万人的丧命。大约7.5万年前,北苏门答腊的中央,还发生过一次更大的火山爆发。它喷出了罕见的1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形成了一个65公里长的椭圆形陷坑,其内蓄积的淡水,形成了至今犹然可见的多巴湖(Lake Toba)。”(P41)

建议将这句话精简为:位于喀拉喀托岛以东1400公里处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南部松巴哇岛(Sumbawa)上的坦博拉(Tambora)火山,曾在1815年发生过一次大爆发,喷出的岩块和火山灰是喀拉喀托岛火山的5倍,造成了更严重的环境破坏并致使几十万人丧命。大约7.5万年前,北苏门答腊的中央还发生过一次更大的火山爆发。这次火山爆发喷出了罕见的1000立方公里的物质,形成了一个65公里长的椭圆形陷坑,陷坑内蓄积的淡水形成了至今犹然可见的多巴湖(Lake Toba)。

其它例子:

“有时候,某些数目少的一群生物,算是一群幸运儿,拥有一种生物的特质,能够向外拓殖,辐射开来,再度反败为胜,代表其进化发展的亲属,再度进入优势统治的进化循环中。”(P129)

“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在各种不同种的鹰之间所找到的共同点,只是一种人为的产物,是解剖学及科学命名等约定俗称的认可,此与习惯上认定的自发性进化的发生如出一辙,是传统的、凭直觉与过去的经验造成的,即取决于谁是第一个用羽色分类,谁是第一个采用拉丁文命名某些可辨认的形态,如此等到某种分类系统出现,并拥有足够多的人无异议的采用,最后,彼得森借之出版。”(P65)

<三> 鲜见的用词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本书的译者是台湾人的缘故,这本书当中出现了不少我们平时在阅读和书写时不太常见的词语。个人觉得这些用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令人不自觉地会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些陌生词语上,试举几例:

譬如说,“北亚洲人”的“前额比较突出”。其实此意涵除了包括前额突出的特征外,也有地理分布与血型上的不同。(P95)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意涵”这个词,我明白它的意思,但是以上两句话读起来并不是非常通顺。这句话之前在谈论的是人种特征,所以我的理解是“此意涵”指代的是“前额比较突出”这一“特征”。试译:譬如说,“北亚洲人”的“前额比较突出”。其实这一特征除了包括前额突出的特征外,也有地理分布与血型上的不同。

此外,我还发现下列不太常用的词语,括号内为我们比较熟知的替换词:

此际 (此时)
竟夜 (整夜)
胪列 (罗列)
弭除 (消除)
急遽 (急剧)

<四> 拗口的用语

整本书中出现了非常多的“此”,“之”,“为”,分别代表“这(个)”,“的”,“被”。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意思上的偏差,但是放在句子中读起来,就显得十分拗口。另外,还有一些类似方言的用词,例如“何种”,“此乃”等等。个人感觉这些词语和科普类读物的文体不是非常搭,试举几例:

“当寄主族继续进行分化,终于形成足以阻止互相交配<之>差异时,就变成一个完全的物种。”(P101)

“以族群为单元的进化观离不开天择的观念,而<此>正是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思想。” (P107)

<五> 冗余的用词

这本书当中有不少不通顺的语句,大部分是因为当中存在多余的字词,试举几例(多余的字词用尖括号<>标注):

1. “其中有了一个重要的证据出现了。”(P43)这句话可以改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证据出现了”,“其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证据”,或“其中有了一个重要的证据”。
 
2. “昆虫迁居到另一种植物上,<是>靠遗传变化产生偏好新植物的种类,以增加生存的机会。”(P101)

3. “通过多倍体之物种形成<是>属于同域物种形成。因为新多倍体是在一个世代,从少数双倍体植物中繁殖出来的。”(P101)

4. “微进化是微小的改变,<是>属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层面。而巨进化是较复杂与较深远的改变,<是>较难直接靠遗传来剖析<的>。”(P121)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在>1864年,
<在>1930年代,
2<个>小时<之>后,
当人们发现那些生物好久没有出现<之>时,
<过去>这么多年来,
于是这四位物理学家于1979年提出以下<的>结论,
迈尔的物种概念<是>来自欧洲学者观察死鸟的结果……
我们想要了解的这种过程,其实<是>非常<之>简单。
寄主族可以在几代<之>内产生,并进化到物种<之>阶层。

<六> 欠妥的用词

一些词语的使用有待再斟酌。有时候是褒贬义不正确,有时候是表示被动的词用来表示主动,总而言之不太合适,试举几例(个人觉得欠妥的用词用尖括号<>标注):

1. “分类学家<企图>把整个北部的族群视作一个大族群。”(P92)

这句话的原文为“It is tempting to classify the whole northern ensemble as one huge population.”个人觉得“企图”一词往往略带贬义,不太符合语境。可否将句子改为:“分类学家试图把整个北部的族群视作一个大族群”或者“分类学家倾向于把整个北部的族群视作一个大族群”?

2. “答案是新物种多为功能<低廉>的物种。”

低廉是价格便宜的意思,用来形容功能似乎不妥,或许替换为“简单”更为贴切?

3. “所罗门群岛的人最有把握的了解是,其中若干物种是被进口猫<消失>的。”(P317)

我们一般在主动句里用到“消失”这个词。上面这句用到“被……消失”显得有些突兀,尽管我明白它要表达的意思。试译:所罗门群岛的人最有把握的了解是,其中若干物种是因为进口猫而消失/灭绝的。

4. “根据阿尔瓦雷茨的推论,若把这些所有的效应加起来,就<灭绝>了恐龙及其他极多种类的植物和动物。”(P43)

这句话的原文为:“All these effects combined, according to the Alvarez scenario, to kill the dinosaurs and a medley of other plants and animals.” 试译:根据阿尔瓦雷茨的推论,当以上所有效应结合在一起时,就导致了恐龙及其它各种动植物的灭绝。

5. “支持陨石说的有些科学家,深受灭绝的新证据影响,也<扬弃>了单一大灾变的学说,而调整自己的设计模式。” “并非所有的古生物学家都已准备<扬弃>喀拉喀托大事件,以及单一撞击学说,他们再次加倍努力去寻找靠近K-T界的化石,解决大灭绝发生的确切时间。”(P45)

我的理解是,扬弃并不等同于抛弃,而是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阶段。在这个语境下,是不是用“抛弃”或者“放弃”更贴切一些?

除却以上种种,译文中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例如:我们普遍把Texas翻译为“德克萨斯州”,而不是“得克萨斯州”。这本译著中通篇使用了“得克萨斯州”,令人感到困惑。又比如:“此间断平衡理论备受瞩目,因为是首次向新达尔文进化论挑战。”(P121)这一句读上去总感觉有些不够通顺,我试着将它修改为:“这个间断平衡理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首次挑战了新达尔文进化论。”

科普读物的推广任重而道远。这类读物的内容原本就晦涩专业,翻译时更需要下功夫让语言变得平实通俗,增加读者的接受度,减少阅读障碍。

当然,挑了这么多翻译上的刺,我并不是想把这本书贬得一无是处。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是非常清晰的,它让读者一步步了解了有关生物多样性定义的探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因素(过度捕捞,砍伐森林,污染,河川建坝,引进外来动物等等),进化生态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以我们能够采取什么措施去试图解决生物多样性濒临的危机等等。整本读下来,让我对“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的由来,现状,以及未来前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科学的大发现总是在灵光一闪下形成的艺术。”我深以为然,并想补充一句:“翻译也是一种艺术,需要斟字酌句,追求完美。”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书评人俱乐部】搭好语言这座桥梁”的回应

新思文化 2016-09-21 14:02:26

多谢您指出这些问题,是我们的疏漏,已经反馈给此书的责编了,在下次重印时会修正不妥之处。感谢您的鞭策,任何阅读后认真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都十分乐意聆听,新思文化会继续努力,希望能呈现给读者们优质的精神食粮,分享有价值的智识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