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高铁,我真的不想再多说_高铁风云录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高铁风云录 > 关于中国高铁,我真的不想再多说
忠于自己 高铁风云录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10-24 09:10:19

关于中国高铁,我真的不想再多说

我关注铁路超过20年,持续写铁路也有10多年。这期间,高铁是一个令我欲罢不能的话题,每每不想再说,但又忍不住说几句。

就在前天,微信好友中,一位国务院某领导小组的朋友用征询的语气问我:“据说高铁核心技术咱们没有多少?”这样的问题,三言两语无法说到位。我在答复的时候,顺便把以前的写的一篇长文发给了他。

这样的沟通,书面的形式,还是挺好的。

在很多时候,确实不是这样方便的。比如外出聚会,交朋识友等,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插曲出现,并且还是关于铁路话题引发的。一种是别人知道我与铁路相关,就交流铁路话题,有时免不了把网上那些误读翻过来,再问几遍,发生争论;还有就是,虽然未标明身份,但听到旁人谈论铁路及高铁话题的偏解时,禁不住插几句话。这样的结果,就是费不少口水。让铁路话题喧宾夺主,还令自己不快。

尤其前几年,中国高铁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大规模高铁建设发展,还有就是2011年铁路高层换帅及“高铁之殇“之后,高铁被各种谣言中伤。一些火车迷和铁路人士,都和我有相似的经历,在这些时段不自觉充当了对周围不明真相人士的义务辩解工作。

记得2010年的时候,我多年交往的一教授邀请吃饭,想沟通铁路建设发展情况。过去一看,他还带来了另一个学者。该学者对高铁投资和建设标准很有质疑,反复例举西方经济学说和国外铁路建设有关情况,预言中国高铁要破产的样子。结果饭没有怎么吃好,就此论说了几个小时,朋友不时从中调解,讨论也无果而终。当然,从现在的情形看,对方已经被“打脸”。

(2)

有时候,个人境遇不好,繁忙的时候,我也在想,作为一个火车迷,一个关注铁路的时评人,何苦如此。按照常理,高铁科技普及、铁路文化繁荣,无须我等草野之辈,废寝忘食,纠偏拨正,添砖加瓦。

铁路,高铁,这些关我毛事。我应该更多关注时政、经济、文化等社会热点问题,加以研究,予以评论,方有所成长。所以,每一次说完铁路、高铁的事,暗暗告诫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以后再也不说这些了,爱咋样咋样,太累了!

但是每次看到舆论对高铁及铁路 “不仗义”、“不厚道”的地方,看到普通民众被一些舆论蒙蔽之时,看到事实被歪曲,看到历史被健忘……,热心火车迷、网友期盼有所作为时,我又忍不住说几句。对降速降标之后的高铁,对逐步走向市场的铁路企业,从战略发展方面,不时建言几句。

为了这片家园,我和很多人一样,还是写了不能再写的高铁。热心于此的火车迷、中国铁路工业文明的崇敬者,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洲际,不约而同汇聚成一种力量,活跃在网上,奔波在线下,成为中国高铁发展最为忠实的伙伴,蕴含着一份无以言传的情怀,涌动着一股外人难以读懂的执着。

他们批媒体、斗公知、战舆论,默默推动和呵护着中国高铁事业前行。这其中,就有一位非常出色的朋友,他就是栖身铁路装备制造业的高铁见闻。

从舆论对高铁曾经的灭顶质疑中迎风而出,于最基础的高铁科普和铁路文化培育做起,辨识谬误,科学普及,与火车迷协同作战,潜身史海,整合资源,步步为营,逐层深入,与各色危害高铁成长的舆论对决。去年底以策划《高铁的前世今生》动画片而一举名扬网海。之后,在近日推出了《高铁风云录》一书。

该书号称“首部世界高铁发展史”,是一本融高铁科普与历史为一体的畅销书。其实它还是首部采用众筹方式出版发行的一本铁路书籍,里面融入了火车迷和高铁事业支持者的情怀和正见,融入了时代自我纠错向前的期望,这在新时期中国铁路文化事业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3)

这本书以世界视角聚焦铁路发展,探源历史演变,力呈科技创造,纵览世界高铁发展风云激荡场景。最后两章,以“中国高铁三国杀”和“世界高铁新版图”为题,展现了中国高铁风云传奇往事及最新发展动态。

这本书,叙述轻松平实,援引史料详实,结构安排妥当,封面设计精到。从参考的文献资料看,搜罗万象,汲取精华,集合大成,促成了全书厚重大气的特质。看得出,朋友王麟的科普新作《铁路传奇》、一些铁路专业人士的著作、熟悉的中央媒体记者新闻报道作品等,佐证和还原的难忘的历史,为本书提供了重要养分,非常难得的融为一体,呈现出整个中国高铁发展简史。

此外,这本书还出现了一个人的名字,刘志军。

这在2011年之后出版的各种书籍中,是尽可能避开的一个敏感名字,或者是以反面案例的形式出现。但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握高铁脉络,采撷历史风云的时候,还是没有抹掉他的名字。虽然只有寥寥几处,但也充分体现了尊重历史和客观实际。不管青史留不留名,反正是留在了这本书里,与曾经的辉煌岁月和高铁矫健的身姿在一起。

作为一本带有探索和开创意义的高铁科普书籍,难免不发生些微的纰漏和差错,更不可能完美无缺。比如个别之处年代笔误、京沪高铁设计时速380公里信息未有体现等。

当然,瑕不掩瑜,总而言之,这本书值得拥有。珍藏。分享。

(4)

对于铁路爱好者和从业者,相当一部分骨灰级火车迷来说,书中很多的历史片段和内容或许耳熟能详,尤其作为亲身参与并见证中国高铁发展的人更不用说。但是,犹如一本鲜活的高铁历史教科书。翻开它,置身世界高铁发展史中,回望中国高铁来路,充满了果敢奋进的足迹,镌刻着伟大的创造的印记。遥望未来,怎能不忆“江南”?只盼“日出江花红胜火”!

我想,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应该在于向社会大众广泛传递,向新一代火车迷传播,使他们沿着作者粗线条、宏观式梳理,较为系统和全面了解高铁历史,增加科学认识。而对于涉及到的高铁安全防控、运营管理、装备制造、建设施工等具体问题和知识,见闻君正在着手撰写另一本科普图书《高铁的知识密码》,从中将给予系统完备的释疑解惑。

有了这样的努力,这样的科普读物,如果还有社会对铁路和高铁不解之人,与我不期而遇,探讨这些话题,我一定会心平气和告诉他们,去看这两本书吧,那里有准确的答案。

当然,中国高铁经历了舆论之殇后,国人对其认知已不同于以往的偏狭。前不久,我乘高铁,和邻座小伙子攀谈,确定他不是火车迷,我故意抱怨高铁,质疑了几句,结果遭他认真释解,我才“如梦初醒”。

在舆论环境改善,大众认识提高的今天,横空出世的《高铁风云录》,如一枚硕大的石头,已经投掷在这片沉静已久的铁路文化水域中,必定将激起大众化的高铁科普和文化传播浪花。

临了,允我发一个广告。作为铁路文化的深爱者,我们聚合了一些仁人志士,正在通过民政部门注册一个铁路文化组织,不久将落地运作。

届时,且听我们的召唤……

解筱文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关于中国高铁,我真的不想再多说”的回应

酸菜猫饼 2016-09-21 22:19:10

我评价刘志军是枭雄,如果单说对于国家民众的意义,那可以称之为英雄。

用户5328669190 2015-12-03 01:39:54

为什么要刻意回避刘志军?一码归一码,功是功,过是过,只要不是颠倒黑白,现代社会说真话难不成还会掉脑袋?要是连讲真话的环境和勇气都没有了,那国家还有什么希望?有黑暗不假,但我不相信能到这种程度!

龙猫求合作 2015-11-17 09:50:54

只能说幸亏有刘志军而不是其他什么跪舔洋大人的官老爷来搞
国务院的人都这幅奴性,中国自主创新怎么会好??
我同事家里是铁路系统的,他说他当年工资1500的时候,铁路里面已经平均拿到2700了

忠于自己 2015-10-26 07:11:20

解筱文一看就是铁路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