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欺诈》:食品安全的前世今生_美味欺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美味欺诈 > 《美味欺诈》:食品安全的前世今生
吴情 美味欺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4-16 11:04:41

《美味欺诈》:食品安全的前世今生

        文/吴情

一日三餐,饮食男女,最基本的人性人情,每个人都无法逃离,也无须回避。然而,在当下,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日益增长的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失望都是前所未有的。食品安全,往小了说会对个人生命健康与安全产生影响,往大了说关乎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的人口质量。现实的困境往往引人回望。在我们的想象中,似乎在此之前,食品安全问题从未如此严重。不过,《美味欺诈》则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必须接受的常识:其实,食品安全问题早已有之。

《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英国食品作家和历史学家比•威尔逊(Bee Wilson)著。比•威尔逊曾在英国时政周刊《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担任五年的美食评论家,对美食典故和轶事堪称谙熟。自2003年起,威尔逊每周在《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美食专栏发表文章,后著有《蜂群》一书。在《美味欺诈》一书的“前言”中,比•威尔逊坦言,“制作及贩卖假冒伪劣食品,绝对不是新鲜个案”,所谓“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纯粹人性,“少说也得是八百年前的事儿,坑蒙拐骗的历史恐怕要比实实在在的日子长得多”。

比•威尔逊细致考察了欧美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的食品造假史和有识之士相应的打假事件,尤其以英国和美国为主要研究对象。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以工厂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改变了商品的生产方式,大规模、机械化、专业化生产逐渐成为可能。工业革命之前的文献,不少内容有关商人造假事件,但自工业革命起,造假手段和造假“效率”出现了明显“进步”,造假的影响范围与后果不可同日而语(发展日益精深的化学学科更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支持)。

食品事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食品造假无疑可恶可恨。然而,打假却又并非能够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协作。另外,在食品造假的环节或者链条中,商业资本的贪婪属性、有待完善的法律体系、不甚透明的商业机制、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多重因素互相作用。食品造假事件不再是违背商业贸易诚信原则的个人行为,而是更深层面上经济、政治的博弈。十九世纪下半叶,爆发在美国的一系列泔水奶丑闻,便显示出食品造假事件内在的复杂性:民众有健康生存的天赋权利;地方政府则需依靠食品工业提供税收,维持地方政府的运转;资本家的目标在于“利润最大化”;报刊杂志需要挖掘爆炸新闻谋求生存,也负责公共监督。在多方曲折博弈的过程中,尽管对食品造假的打击略显缓慢,但终朝多数人满意的方向前进。

在食品造假势力愈演愈烈的态势中,我们很欣慰地看见部分有识之士坚毅勇敢的打假行为,比如德裔英国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英国医生亚瑟•希尔•哈塞耳以及美国哈佛大学高材生哈维•华盛顿•威利。他们或出于对食品造假行为的憎恶,或出于对科学理性的尊崇,或出于对人民身体健康的责任感,毅然选择参与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揭露食品造假行为。在他们的努力下,政府要么出台相应政策打击食品造假行为,或完善相应的食品安全法案,为民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而民众,也在食品安全事件中逐渐接受启蒙理性和生化科学。

在欧美社会的造假史和打假史中,我们先后见证了较为完备的食品安全法、(企业主动公布)食品有效成分表、食品安全准入机制等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的出台。每一成就的获得,其实都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这一背景下,显然,既要积极呼吁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也要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持久性,切勿急躁冒进,欲一步登天。就个人而言,我们也要相应提高科学素养,学会理性对待食品安全事件,有选择地信任官方,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使整个社会有序的环境下,逐步完善对食品的监督、监管和问责机制。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