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造假与打假_美味欺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美味欺诈 > 食品造假与打假
喜读奇书奈健忘 美味欺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10-16 05:10:54

食品造假与打假

食品造假与打假


 
  很多年前了,有一天,会吃而不会做的我心血来潮,挺胸凸肚,在非买菜高峰的时候巡视了一下家边的菜场。卖主们自然群起而立表示欢迎,我则不屑地走过一个个摊位。

  到卖活虾的水盆前,终于降尊纡贵,问了一句:“这虾可是真的吗?”卖虾的少妇一笑,回答道:“如果这是做出来的活虾,比真的还金贵呢。”自知闹了个笑话,只得匆忙遁逃。

  事后想来,自己的发问实在有毛病。但当时的问题其实是针对标签上的写法问的:“这虾可是标签上写的虾?”卖主回答得确实有理,正好反衬我的糊涂与不通世事,但是也留下了一个天大的漏洞:如果造假的成本小于真货,那就应该拼命造假喽。

  果不其然。在食品的造假史上,这样的行为可谓最为司空见惯。而且,食品造假最丰富的历史原来来自英、法、德、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初看如石破天惊,让人惊诧法制社会竟然管不住最常用的人类用品。然而转念一想,食品造假的关键原本不在于法制,而在于食品生产与销售的多个环节。

  试问,有哪位精神和神经正常的人(不包括对生命绝望的伤心者)会在自己的日常饮食中作假甚至下毒?即使在食品生产中作种种加工如加入色素等,那种色素仍是来自于另一种食物。但是,如果这些食物是通过一次或几次转手卖给自己所不熟悉的顾客,那些人既无从了解我的食品的质量,也不可能了解我本人,他们只从食物的外观上来判定(等到吃到口里为时已晚),这时很难不使生产者玩点别的花样,使得产品更为漂亮和廉价。掺杂他物乃至有毒的元素(只要不是入口必亡)就会成为一般人的通常选择。

  另外,在日渐进步的自然科学家们眼中,世上万物何尝不是一张表上的元素的组合物?如果大自然费尽千辛万苦孕育出一种组合物,而自己在试管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制造出同一种组合物,以后者取代前者岂非地义天经?而要认定某种食品添加剂有毒,更是煞费周章。众所周知,科学结论靠的是双盲实验。如果要证明某种添加剂有毒,你必须用实验。但这个实验又怎么做?首先,告诉试验者你吃的东西可能有毒,这种心理因素就先控制了实验结果;其次,食物所含元素千变万化,你很难证明是你指定的某种东西确实导致了某种不良结果,它也许是你所忽视的另一种东西引起的?而且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技术不断发展,打假技术只能追赶。从这以上种种理由来看,食物造假岂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自然而然?

  当然,这种观点完全抹煞了食物打假的成就。英国的比·威尔逊在《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一书中,就不仅讲述了食品在工业时代的造假史,也展示了打假的巨大进展。在18世纪的英国伦敦,除了新鲜食品以外的一切几乎都是假货。人们后来曾谴责中国茶叶为了颜色加上颜料,其实,伦敦的商人早年是用黑刺李的叶子、用铜染成绿色伪装中国茶叶的。各种各样的食品作假令人发指,在此也不必详细征引,愿意效仿的可以花三十来元钱去买一本学习学习。而当美国步入工业社会,食物作假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直到罗斯福和辛克莱联手举行的战争才初步降伏了这尊恶魔。在今天,许多刚刚步入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如孟加拉国仍然饱受食品造假的折磨,据说2004年此国的食品假货率已达45%~50%。

  在人群中永远有不懈与利他的理想主义者,政府管制在食品打假中的作用也是永远地不可替代。许多杰出人士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政府和法律为打假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应该说,今天发达国家的食品已经基本让人放心了。我们自己的状况,相信正在逐步好转。只是,新的时代也在催生新的造假方法,世界也不可能完全理想,让我们在食用的时候不用睁大自己的眼睛。

  (《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比·威尔逊著 周继岚译 三联书店 )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