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_惊人的假说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惊人的假说 > 札记
colin 吕 惊人的假说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8-24 23:08:56

札记

       跟物理学一样,脑科学既意义重大,又充满哲学意味。为了对这门科学有更多的了解,我就去找了这么一本科普读物。此书的作者是与詹姆斯•沃森合作发现DNA分子结构的克里克博士,这位天才科学家自从完成了DNA研究之后便改行研究脑科学了。尽管在书中处处透露出对哲学的不屑与鄙夷,但他的这一研究实际回答的却是个地道的哲学问题,即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哲学家对“我”、存在、本体等的探索不是一天两天了,但用哲学的思维方式生产出的理论多半是可爱而不可信,因此,这部用科学方法回答哲学问题的科普读物就显得弥足珍贵。
       在此书中,克里克博士并没有试图彻底的解决意识问题,按他的思路,他只是打算总结现有的理论,然后提出一个合理的抛砖引玉的假说。他在纵观现有实验证据后指出:“意识主要依赖于丘脑与皮层的连接。仅仅当某些皮层区域具有回响回路并具有足以产生明显的回响的强投射时,意识才可能存在。”也即是说,意识与极短时回忆与神经元集团的捆绑发放有关。另外他还认为,“注意”的机制也与意识密切相关。
       在探索过程中,他主要以视神经系统为突破口,试图找到视觉觉知的“神经关联”,从而寻得解决意识问题的线索。在这其中,他提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看法是:“看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体验早已习以为常,但事实上,我们眼前这个栩栩如生的世界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现实世界的客观投影,它的呈现是大脑经过高度处理的结果,而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一个大脑认为的最为合理的反映世界的影像。如作者所说:“我们通常看东西时之所以并不存在不确定性,是由于大脑把由视觉景象的形状、颜色、运动等许多显著的特征所提供的信息组合在一起,并对所有这些不同视觉线索综合考虑后提出了最为合理的解释”,“大脑并非是被动记录进入眼睛的视觉信息。正如上面的例子所显示的那样,大脑主动地寻求对这些信息的解释。”
       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是,尽管每个人的眼睛都有盲点,但正常人并不会在视野中察觉到明显的洞。作者在书中对这一现象略显吃惊地解释道:“大脑试图用准确的推测填补上盲点处应该有的东西。”在这样的视觉构建的过程中,一方面,大脑接收的原始信号主要来自蓝、绿、红,三种视锥细胞,这些原始信号的内容与其说是决定于世界万物的映射,不如说是取决于视锥细胞的构造。而另一方面,对这些原始信号的处理又主要是大脑“擅作主张”的结果。这样说来,就如我以前提到过的,这个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貌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生理构造。
此书提到的另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尽管我们的意识的操作模式是序列式的(一次只处理一件事),但大脑的运行机制是高度并行的。我们在“操作界面”中所体验到的感觉实际没有留存任何感官提供的原始信息,它们都是大脑经过高度并行的运算得到的结果。作者在书中说道:“我们通过内省只能感觉到我们脑中所发生的情形的很少的一部分。我们无法介入能产生信息并传给脑的操作系统的许多运作中。”这告诉我们的一个信息是,“我”只是神经机制运作的最高层,大脑实际的运作范围要比“我”宽广得多。这一结果使得“我”的神经关联被压缩到了一个更为狭窄的空间。
       十分讽刺的是,当我们使用“我”这一人称代词时,我们常常认为“我”是一个有着健全四肢的人类,但严格的说来,能产生自我意识的神经关联只是大脑中十分有限的一个部分。当人文主义者高声宣扬人的重要与神圣时,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指称的自我只是一撮神经元。尽管如此,仍显得神奇的是,这撮神经元居然会产生出喜怒哀乐的复杂情绪,甚至产生对世界的留恋。
       一群神经细胞居然会恐惧消亡,这可能是最不可思议也最难以理解的事。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