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洪荒时代的印记》中文版——译后记_化石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化石 > 《化石:洪荒时代的印记》中文版——译后记
击石者 化石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2-24 16:02:42

《化石:洪荒时代的印记》中文版——译后记

这是我们三人共同完成的第二本译著。翻译这样一本由著名古生物学家撰写的古生物学入门综合指南,对于我们这样尚处学习阶段的后学晚进绝非易事,从接手到最终完稿共花费近两年时间,其中的苦乐实不足与外人道矣。如今这本书付梓在即,我们也想借此将本书的特色和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希望前辈以及和我们一样热爱古生物学的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正。

本书由著名英国古生物学家撰写,不仅内容专业,而且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化石与古生物学研究相关的所有学科领域,可谓面面俱到。同时,英国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早期发展的重要国家,地史上的许多重要地层年代由英国学者根据英国的地层研究命名,英国的地质学机构和组织为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奠基性的工作。因此,由一位英国古生物学家将古生物学的故事娓娓道来,尤为动人。在语言方面,本书作者是既是学院派的研究者,同时也是著名科普作家,遣词造句颇为考究,但繁复的句式和英式幽默也是本书翻译的一个难题。对此,在不更改文意的基础上,我们尽量将较长的句子拆分成短句,并且根据语境对许多内容进行了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加工。此外,书中的计量单位按照中文习惯由英制改成了公制。

在结构布局方面,本书逻辑完整、内容系统:从古生物学的历史和现状谈起(第一章),进而讲述古生物演化的地史变迁和古环境背景(第二章)、寻找化石涉及的沉积岩石学、埋藏学(第三章),然后系统介绍了古生物化石的分类和各大重要门类的代表化石物种(第四章),并在接下来三章中讨论了古生物的生物学问题(第五章)、生命起源(第六章)、演化与灭绝(第七章)三个重要的研究方面,随后介绍了我们自己——人类的演化(第八章)以及近年兴起的新学科分枝——分子古生物学(第九章),最后介绍了化石的实际用途(第十章)和如何进行化石收藏(第十一章)。如此全面的综合指南,既是普通爱好者从入门的绝佳选择,也是有一定基础的职业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员加强古生物学综合认识的趣味读物。其中,最后两章的内容实用性较强,讲述了古生物化石与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为化石收藏提供了实用指南。

本书涉及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等几乎全部的重要古生物类群,然而大量的拉丁名、解剖术语、地质学与古生物学专有名词在过去的中文文献中没有中译名,尤其是物种拉丁名。古生物物种的命名方式花样繁多,最为常见的方式是以地名、发现者姓名或化石形态命名,也有一些为纪念或感谢某人而命名,更有一些直接使用本国语言或俚语命名,如近两年中国学者命名的“寐龙”(Mei long)、“奇翼龙”(Yi qi)等。因此,书中古生物物种拉丁学名的翻译是较为困难的事情。为了起到科学普及的效果,我们参考了《古生物命名拉丁语》(张永辂编著,科学出版社,1983)、《英汉古生物学词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4)、《古生物学名词》(第二版,古生物学名词委员会审定,科学出版社,2009)以及相关的研究文献,将这些专业词汇全部译出。其中许多命名时代久远的物种名称难以译出当时的韵味,只求文意准确。同时,作者虽然是职业古生物学家,但涉及面太广,瑕疵难免。比如属于盾皮鱼类的沟鳞鱼图片放在了无颌类;近年来认为是有颌脊椎动物基干类群的盾皮鱼类并入软骨鱼中叙述;可能包括多个自然类群的形态属舌羊齿放在了松柏类中进行叙述;植物类群叙述顺序没有按着演化时间的先后,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根据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修订,并添加了译者注。

本书的书名Fossils: the key to the past,改写自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地质学原理》中的名句——“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论述了地质学研究将今论古的基本思想,一般直译为“现在是打开过去的钥匙”。因此,要表示出这层含义,最好直译为《化石:打开过去的钥匙》,然而反复念诵,这个标题很难想起莱伊尔的原句,而且太过平白,效果不佳。郑克鲁先生在2000年译过一本《化石:洪荒世界的印记》,是许多图书爱好者的阁中藏书,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既然难以保持原标题对莱伊尔的致敬,我们在翻译上对郑克鲁先生致敬也未尝不可。郑克鲁先生夫妇都是建国后的著名翻译家,郑先生还是法国文学史的重要研究者,图书馆法国文学书架上郑先生的译著触目皆是。而从文意的角度来看,“the key to the past”语带双关,一层是为我们打开过去奥秘大门的“钥匙”,一层是了解远古生命演化的“关键”,翻译为“洪荒时代的印记”反映了第二层含义,同时保持了与原文在句式结构上的一致;“洪荒”一词指史前时代,正是化石为我们解读的那一段历史。

感谢周忠和院士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感谢古动物馆馆长王原研究员对本书的细心审校;感谢古动物馆的同事们对本书翻译工作的支持与谅解;感谢北京大学郝守刚教授对古植物学部分译稿提出的修改建议;感谢布里斯托大学博士生张瀚文关于书中物种拉丁名翻译的讨论与建议;感谢本书策划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吕建华先生对本书的重视和支持;感谢本书责任编辑高立波女士对本书统筹、校对以及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本书1-4章、7章、8章、10章、扩展信息、术语表及索引部分由邢路达翻译;5章、6章、9章由胡晗翻译;11章由王维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国内出版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及生物学教材和书籍,在此我们也要对编写这些学习资料的前辈们表示感谢。

最后,我们仍要将这本书题献给中国古动物馆小达尔文俱乐部的小会员们。希望这本专业详实的入门书籍可以让你们对古生物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开启自己的化石采集收藏之旅。

译者
2016年12月23日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化石:洪荒时代的印记》中文版——译后记”的回应

击石者 2017-04-06 22:13:27
远古邪恶活化石 :楼主是就是译者么!?

其中之一,惭愧

远古邪恶活化石 2017-03-31 13:03:44

楼主是就是译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