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的生灵》:海陆之间,魅力无限_海滨的生灵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海滨的生灵 > 《海滨的生灵》:海陆之间,魅力无限
吴情 海滨的生灵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1-31 21:01:01

《海滨的生灵》:海陆之间,魅力无限

       文/吴情

谈及大海,我们总容易想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这样的诗句,表达个人胸中的感叹;我们也会轻声吟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讴歌大海的梦幻迷离。不过,我们多数人很少会关注到海陆界限——海滨的真实模样和现状。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人间如此,海滨亦复如是。作为海陆间的分界线,海滨(或称为海岸线)的位置并不固定。海水潮涨潮落,海滨因而时移时易。然而,正是这暂时的存在,演绎着奇妙无限的生命奇迹。

《海滨的生灵》(The Edge of The Sea),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著称于世的“海洋三部曲”之三(另两部为《在海风下》和《环绕我们的海洋》)。在本书中,卡森亲身走近海滨这一长期为人忽视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好奇的个体和博物学家的双重身份。文笔凝练简洁,却又不失情怀;于精准的科学专业知识外,跳动着一颗善于发现的赤子之心。尽管主要理论根据为达尔文进化论,但卡森对自然的思考远不止于此。卡森坦言,“海滨,作为我们启程的祖地,已在记忆中变得模糊黯淡;正像大海本身,海滨,令返回其间的人们深深地着迷。”

地球大部为水覆盖,然而海洋面积占据大部,淡水相对而言较为缺乏。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所谓生命,最初正是在海洋中孕育。从水栖到两栖直至陆栖,生命始终在适应、在进化。可惜,见证生命诞生的海滨,却在潮水涨落间消失于无形。说“消失”也不确切,海滨虽时刻变化,但或许部分保留着原初形态的模样,尤其是活跃其间的各种各样的生命。卡森的工作(亲身观察和撰文记录),因而可以理解成从现在扣问历史和找寻未来的尝试:在疑问中追索答案,在变化中求得永恒。也即,“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

尽管这一尝试“难于上青天”,但卡森还是竭力从生物学原理出发,结合个人的实地调查,以美国东海岸多处的海滨为例,既借用典型模式,又考虑到海滨生物生存、生活的现实可能。海滨作为海陆间不固定的分界线,在受到海洋上潮水作用的同时,也受到陆地环境的影响。海滨的生物,水生动物也好,陆栖动物也罢,都不显示出对两种因素的平衡、协调与利用。海龟沙中产卵。海蟹沙上嬉戏。海鸥啄食小鱼……海滨让它们面对挑战,也时常予以庇护。

与通常的科普作品为普通读者详介知识不同,《海滨的生灵》更似一种逼近生命本身的写作。在卡森女士笔下,海滨乃至大自然,并非冷冰冰的科学研究的客体,而是需要理解的对象。大到一巨丛珊瑚礁,小到不起眼的虾米,都绝非毫无意义,都是需体味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的“那个完整的生命”。正因为此,卡森感叹道,“我每一次踏入这个世界,都会感悟到生命的美妙和生命的深层意蕴,感受到生命之间交织的错综复杂的网络,通过网络,生命彼此相连,并与环境密切相关。”

走在沙质海滨上,我们自然要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然后目睹它完全为海水吞噬。印记如此,生命何尝不是这样?海陆之间,魅力无限;但再美丽万千的场景,终究消散于历史的烟尘。可是,生命的价值不就在于创造本身,而不全在结果吗?无意含入一颗沙子磨炼成珠的贝,经历艰苦与磨难而后锻造成钢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世间的杰作,彰显了造物的神奇。那么,在重点关注自然物工具价值之外,我们是否更应该主动去鉴别出它们的审美价值呢?毕竟,在认识它们的同时,我们其实也是在阅读自己,所谓“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因为,一切的认知,最终都将指向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和阐释。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