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项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演练。”
以“解答可能在于‘成员说法’(member's account)和‘外人说法’(stranger's account)之间的差别“为起点,作者尝试通过”扮演外人“的方法,”打破环绕在以实验生产知识之方法的周围那种不证自明的光环“。
”在玻意耳的实验纲领中看到,事实的建立运用了三种技术:“——物质技术,书面技术,以及社会技术。原因在于,要产生事实,见证经验的增衍是起最基本的要求。他要树立一种将事实和赋予解释的表达方式分隔开来的知识生产社会形态。他要将事实确立为根基以及最终的权威。而在此之外,在承认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在安全的疆界内”进行就各种不同意进行论辩——“只要彼此接受此项目不是基础的”。
“但霍布斯这个对手却否定实验之价值以及事实的基础地位。”他从各个方面去攻击玻意耳要确立的实验生活形态。他提出另一套解释的理论,他质疑玻意耳所谓实验事实所依赖的根基——“以信念状态为基础的:个人自由地见证并自由说出他们信以为是的情况。”,他质疑实验空间是否实为开放而公共的。同时他还给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产生知识的方法。
而在作者笔下,所有的这些争论,还牵涉到更广泛的社会、政治问题。
“斯普拉特宣称,在这范围内,与内战完全相当的情况可能上演,但就如同在剧场之内,不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但是”对霍布斯而言,没有一个哲学空间里面的不同意是安全稳当或可被允许的。“霍布斯的行动”是为了避免内战。“
作者不仅仅将实验生活形态的描绘局限在科学的范畴之内,而是将它放到一个更大的社会空间去论述它所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书中描绘了,当初要确立实验生活的形态的更种困难与波折。例如,空气泵,由于价格昂贵,建造上有技术难题等等,实际上在当时并没有能真的做到见证经验的增衍,甚至连一台造好的气泵,到底是否运作良好也存在麻烦的争议。而现在,实验的确证地位却被认为理所当然,这正是作者要破除的光环。
作者将霍布斯的反对,解读为从政治目的为出发点的一个行动,他要攻击的是实验生活形式的不确定,以及将会带来的内乱。”对霍布斯而言,否定真空就是消除可能发生意见分歧的空间。“
关于作者对于霍布斯的解读视角是否准确很难判断,但是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能说得通。
作者抱着对霍布斯关于认识论对社会现实影响的立场的认识,作出了一个总结——”当人们逐渐认清我们的认识形式有其约定俗成而人为的一面,就可以了解,我们认识的根本是我们自身,而不是实在。知识和国家一样,是人类行为的产物。霍布斯是对的。“
这样的结论并非完全不能想象,意思是,在另一种社会形态下,我们完全可能接受另一套的知识体系并且确信为真。
而实验哲学家,构建了这样一个社会现实:“这里是一个在专政和激进个人主义两个极端之间组织并维持一个和平社会的可行范例。”
这本书,对于它最初宣称的破除光环的目的可算是达成了。但是,到最后,它提出的知识与社会形态之间关系的立论,却过于恢弘而深远,在这本书里面并没有很好地论述,或者说,这个命题太大,不是这本书所能处理。
这本书,还是提供了一个很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实验以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