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看了前三编,尤其是“第三编 关于创造力与独创性”里的那三篇演讲。
> 直觉是一种敏感。与其说铲除矛盾,倒不如说在整体中发现和谐。
> 直觉与大胆的想象是抽象的补充。
> 假设存在一种什么事物是一个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偶尔注意到了这一某物和他理解得很清楚的另一事物的相似性,他通过将两者比较就可以理解他在此刻之前尚不能理解的那一事物。如果他的理解是恰当的而且还不曾有别的人得到这样的理解,那么他就可以宣称他的思维确实是创造性的。
> 创造力需要打破。
> 如果一个人想得到创造力,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全力以赴埋头干一件事,而不要管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换言之,需要的就是那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性。表现出创造力的物理学家们,通常是以非凡的韧性从事一个特殊课题的研究。他们大多数都有某种理想、某种影象或某种幻想,他们非常顽强地抱住这种东西不放。
有韧性地干一件事情,这本身就意味着一个人知道自己心里有某种矛盾。心里没有某种矛盾就不可能有研究,事实上,这就是研究的本质。换句话说,这个人心里有某个地方是黑暗的、朦胧的、模糊的和迷惑的,因而他就努力在其中寻找光明。于是,一旦当他找到了一线光明,他就努力一点一点地扩大它,逐步驱散黑暗。我认为,这就是创造力显示的典型过程。
> 习惯和模仿会阻碍创造力。
> 逻辑的有效性: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都相当不可靠。实际上,科学的发展是通过一连串大胆的越轨行为来实现的,这些越轨行为包括从一些比较不充分的数据和一些本身并不怎么精确的测量结果中发现一条简单的定律。换句话说,这里所指的归纳逻辑包括着比忠实地复制经验更多的什么东西。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只有发生了这种飞跃,才可能有所发现。
>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必须借助“语言”之类的中介来理解。实际上,没有某种中介,我们就无法理解。事实只是事实,为要突破这一点,就必须把不同的事实收集在一起以产生新的东西,为了说明许多不同的东西的总体“结构”,人们就必须引用概念和定律。创造力就存在于汇总事实以产生新东西的这种工作中。
> 要理解困难事物,可以和更容易理解的事物进行比较。一般来说,我们实际上从来不能只按照一个事实自己来理解这个事实,相反地,我们画表,或者用语言表达它,或者用数学公式来表达它。总之,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是把它比喻成某种别的东西。从狭义上来说,这就是类比。
> 同志社大学的市川龟久弥教授曾经把信息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分别称之为“数字信息”和“概念信息”。
> 等同确认:我觉得没有哪一种关于创造性的理论能够不把类比当作自己的出发点。在实践中,遥远过去的所有思想家都依靠类比来发展任何名副其实的意念。现在我倒认为,在任何关于创造力的考虑中,基本的东西都是叫做“等同确认"的那一智力功能。我并不是想暗示等同确认就等于创造力,但是我确实相信,等同确认两件事物为基本相同的能力在人类智力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