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年爆发》,一些争议,及基因-文化的共进化_The 10,000 Year Explosion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 > 《一万年爆发》,一些争议,及基因-文化的共进化
木头鸟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2-23 01:02:45

《一万年爆发》,一些争议,及基因-文化的共进化

年前土摩托在介绍《一万年爆发》这本书并写了篇书评后,引发了一些争论。
这本书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已有人总结,可参考
http://www.immusoul.com/archives/2149.html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774002/

一、观点:

这边书的核心观点主要是:
1,近三万年来,人类演化不仅没有像之前考古及人类学家认为的那样“停滞”,反而在加速;
2,遗传的演化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演化,并认为现代智人混有尼人的基因,并且这些基因促使智人发明了艺术等文化;
3,人类的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遗传的演化,特别是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环境被自身深刻地改变,不可避免地对人类进化产生了新的选择压力。

(2)与(3)互动,形成了基因-文化的共演化。一些例子,农-牧社选择出乳糖耐受基因,印欧语系因此得以扩张,成为当今最普遍的语系;印第安人因长期远离农业社会,导致免疫多样性严重下降,因此在与旧大陆重新接触是发生了崩溃。最敏感的是,作者认为第三条中包括了智力因素,并举证认为欧洲犹太人在20世纪至今在学术和商业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是因为其在1000年以来受到了特殊的选择压,成为了“高智商”群体。

这三点被认为颠覆了目前的流行观点:人类演化数万年以来趋于停滞—→智人各种群/群落间没有显著的智力差异 —→人类社会、文化差异与遗传无关(以及所暗示的—→种族歧视是没有依据的)

一些人立刻感到三观被颠覆,特别是称之为革命性结论。另一些人则抨击其缺乏证据、结论荒诞、乃至宣扬种族主义等等。

二、批评

在批评方的观点,或许方舟子的评论是典型代表:“这不是什么革命性结论,而是在欧洲学者中重复了一、两百年的遗传决定论和种族主义人类学的老调重弹。两个作者都不是生物学家,一个是研究光学的,一个是研究人类学的。他们写的有关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的著作应该被视为民科,里面充满了错误。例如以狗的进化来比拟人类的进化,是荒唐的。以一个群体人数越多更可能出现优秀突变来说明其更进化也是荒唐的,事实上一个群体越大越不容易进化,因为优秀突变会被稀释掉而难以传下去。另外,该书最主要的证据在于尼安德特人与智人杂交产生了优秀的欧洲人,但这种杂交已被否定掉,所以其主要证据已站不住脚。” “尽管所有的分子遗传学证据都表明‘人种’在生物学上没有意义,但是这两人仍然在鼓吹欧洲人是最优秀的人种。不过最离奇的是这两人提出同性恋是一种由病毒或病菌引起的疾病。由这种人写的书根本不值得看。”

方的批评有几个方面:一是“遗传决定论”和种族主义;二是作者不具资历;三是具体问题的分析,包括理论推论和实证证据。

第二条作为证据并不成立,但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作者资历不足,哗众取宠的言论不需要认真对待。作者的论证确实有若干不够严谨之处,但大体上,没有违背逻辑和进化论框架,所引证据均来自科学论文和专家的著作,并无严重不当,主要观点即便证据不足,少数有过度演绎之嫌,但在逻辑上却是合理的,因此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此外,方说:“以一个群体人数越多更可能出现优秀突变来说明其更进化也是荒唐的,事实上一个群体越大越不容易进化,因为优秀突变会被稀释掉而难以传下去。” 这个判断错得让人惊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概率判断:群体越大,出现突变的概率当然约大,其中出现好的突变概率当然也就越大;好的突变出现的时间频率越高,能保存下来的概率当然就高,而优秀变异因为有优势,因此一旦克服随机漂变站稳脚跟,就不会只是保存下来,其在群体中频率会稳步上升。事实上书中介绍了这一过程的理论计算结果。

三、遗传差异与种族主义

这本书由于针对了“遗传无差异”的论点,因此重点放在分析遗传的影响,对文化的影响分析甚少,没有均衡内容;某些地方似乎有忽略了文化和社会结构影响之嫌疑。但也仅此而已,离“遗传决定论”还很远。

至于“种族主义”,是政治主张,与是否有差异无关。政治“平等”的主张,也不需要主题之间同质化来保证。我们都知道人类个体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但不妨碍我们主张个体之间政治权利的平等;同样,认为种群之间存在遗传差异,也没有必然的逻辑推论应该施行种族主义。

甚至如果你是“群体主义”,认为智人这个物种存在某个神秘的整体利益,比如说,有利于整体的财富积累,或者“优秀基因”的积累,政治上的种族歧视也未必是好的政策。因为即便被认为遗传上是“劣等”的群体,也具有某些优秀的等位基因(既然能承认“优秀”民族身上有更“低等”的尼安德特人的优良基因,同一个种族的“劣等”民族当然更没有什么障碍)。而最大限度地把这些“优秀”基因保留并整合进原本整体上“优秀”的基因组的最好办法,是充分地混合、分离、筛选。达到这个目的,却又必须要抛弃种族歧视的政策。

瞧,即使作者有某种族优劣观念,也未必会是政治上的种族主义者。

四、逻辑

人类活动改变环境,环境的变迁改变了人类进化的选择压力,从而影响了人类的进化方向。很多人可以接受我们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受到了这样的选择,但却不接受神经系统同样受到了选择。在逻辑上,我们只要发现不同人类族群在解决其特定问题时所需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就不能否认神经系统所受选择压有区别,因而向不同的方向进化,最终可能形成不同智力因素在统计上的区别。比如犹太人在智力测验中,数学和语言能力超过平均水平,但空间认知则较低。

奇怪的是,我们几乎都承认个体之间存在智力差异;甚至相当广泛地接受性别之间存在智力差异,并对其进行了进化上的解释。但很多人却不承认同样面临极不相同的生存环境的族群之间可能也存在着智力的差异。也许这样的差异还没有达到性别之间那么大,但不能不当它是差异。

五、证据

我怀疑方舟子没有仔细看这边书。这本书比较广泛地讨论了遗传与文化的互作,只有第二章专门讨论了智人与尼安德特人杂交并保留了尼人基因的可能性。与尼人杂交并非整本书“主要证据”,也与农业革命之后协同演化的论证无关。

至于智人与尼人是否真杂交过?现代的非洲外智人是否携带尼人的基因?根据方舟子提到的线索,找到一些文献,研究者认为之前用同位素测年代时,尼人样品很可能受晚期物质的污染,因此对样品进行过滤,重新进行鉴定,发现尼人灭绝的时间比原来估计的时间早了1万年,这样在欧洲的智人根本没有见到尼人,否定了之前考古学的猜想。

但是,同位素测年的新结果只是否定原有的欧洲杂交证据,而杂交说却有更铁的肯定性证据——基因组数据(同上一篇文章)。鉴于未到过欧洲的亚洲人也携带尼人基因,已有研究者推测智人与尼人相遇的时间可能是更早的6万年前的中东(中东也有尼人遗迹),即智人刚刚走出非洲之时,而不是后来的欧洲(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0/05/100506-science-neanderthals-humans-mated-interbred-dna-gene/)。这样一来,欧洲的智人是否见过尼人就不重要了。

关于另一个最“毁三观”的推测:德国犹太人( Ashkenazi Jews,实际上是中东欧犹太人)在100多年来在学术和商业上的成功,至少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智商确实比其他族群高,而且是遗传所致;而这一遗传差异是因为在1000年来德裔犹太人不得不处在的商业环境的选择压力下造成的。这一观点对传统有两方面颠覆:一是智力相同论,一是社会压力造成的选择效果超过了通常的想象。这一观点的支持者提出了一些证据,但其中一些被后续研究否定。比如犹太人在遗传上确实与其他族群可以明显分离,但与本地族群的基因交流并不像之前的认为的那么少;一些被认为受到正向选择的神经发育相关的致病变异,可以用奠基者效应和漂变解释。但还有一些变异的高频,仍然只能解释为正向选择。

本书还有一个大胆的假说:人类长期的专制社会会通过拔出反抗分子从而剔除导致不安分的变异类型。作者举了一个很弱的证据:一个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基因似乎在中国受到了负选择,是因为长达2000年的中央集权专制。这个假说很有趣,但很粗糙。因为中国历史不乏造反成功的例子,这些人也可以广泛传播造反基因。非要用社会权力结构解释的话,我宁愿相信是家族结构的影响。

六、一些缺陷

不过,作者在一些抽象的的逻辑演绎中,确实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文化-社会结构的作用。比如,在讨论印第安人为什么未能与白人成功对抗时认为:如果印第安人的落后是文化的,那么他们应该可以迅速地学习对手的文化优势,比如他们很快变成了用枪高手,可是为什么还是奔溃了?原因一定在于遗传!这里有意无意地把“习得”变成了“快速习得”(而且天朝搞文化搞研究的人,应该都能体会制度层面的学习可以使非常不容易的)。这样的推理当然是有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当然这并不是说结论就是错的)。

作者试图说明,工业革命很可能(至少部分地)是人群“高智力”基因普及的结果:群体平均智力水平提高一点,最优秀人的数量则会多很多!这个逻辑本身没错,但作者再一次忽略了社会本身变迁影响(还好提了一下技术积累的重要性)。经济利益模式转变驱使优秀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的力量,远远高于遗传有限的改进(再一次,我们天朝屁民对此有深刻地感受)。

作者还假定前沿科学难题的解决依赖于不世出的天才。虽然顶级大牛们虽然个个才华横溢,硕果累累,但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没有大牛哪些问题就不会被解决。更可能的是这些成果会稍晚些问世。假设基因并未改变,最聪明的人少了一些,并不意味着科学不会发生革命,只要赏金够高,三个臭皮匠也能顶一个诸葛亮。只是进步的速率会稍稍下降。不过作者的分析思路也很有意思:如果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不变,并保持较弱的智力激励机制,人口保持非负增长,长期以往,单凭遗传的改进也有可能推动科学的持续进步。

不过,与本书突破“政治正确”的束缚相比,这些缺陷都可以容忍。

七、一些补充

1,事实上,基因-文化的共演化已有很多研究。人类基因组可能有数百上千个位点在近期受到了正向选择,其中相当一部分明显与人类活动(文化)有关。其中乳糖酶是研究最为透彻的。下表列出了其中的几类,注意其中包括神经系统、脑发育、语言技能等相关基因。

也注意下有多少与吃有关系,吃货改变世界啊……还有文化产生的性选择可以比基因产生的性选择更快地改变其偏好的基因频率,花痴改变世界啊……

2,文化可以构建防御性生态位,抵御环境变化,因此在加速一些基因演化的同时,可以使一些基因的演化减慢。

3,基因在“基因-文化”模式中的演化可能比在“基因-基因”共进化模式中更为迅速,因为行为的习得往往比基因的改变更为迅速。

4,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本身也可能发生迅速转变,因此原来的优秀等位变异可能又失去优势。这样在文化往往只产生基因的不完全扫荡;完全扫荡可能发生,但可能不常见。

5,人类寿命的延长使一些基因的毒性暴露,同时也削弱了这些基因的毒性。

有兴趣的可以看下这篇综述:
Laland KN et al. How culture shaped the human genome: bringing gene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together.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10 Vol: 11(2):137-148. DOI: 10.1038/nrg2734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一万年爆发》,一些争议,及基因-文化的共进化”的回应

木头鸟 2014-12-26 12:15:09

犹太人智力高站不住脚,那个完全忽视了教育传统的影响。
——————————————————————————
证据不够充分,但不是完全没有线索。欧洲犹太人遗传显著不同于中东犹太人和欧洲本地人,也可以肯定是发生了偏离,而且其中部分基因频率变化时受到特别的选择压力。

目前为止,文化几乎可以肯定是主因,这本书和这篇文章都没有否认文化因素。但一旦文化对遗传造成持续选择,遗传也会成为解释差异的一部分,这点在逻辑上没问题,问题只是程度有多大。

张英锋 2014-03-25 08:15:36

犹太人智力高站不住脚,那个完全忽视了教育传统的影响。
在东南亚的华人同样取得了辉煌的社会地位,商界、学界都被华人把持。但是在政治领域经常受到残酷的迫害。

原因是华人和犹太都有重视教育的习惯,所以很容易在商、学界成功,但在政界还要靠当地人的力量,所以又都受到迫害。

这和基因无关,因为华人到东南亚才几百年。

木头鸟 2014-01-03 08:47:17

据说南岛人和撒哈拉以南的人没有尼人基因, 他们为什么也有艺术等文化呢?
--------------
这条属于证据不足

cunjing 2013-09-08 18:46:26

"并认为现代智人混有尼人的基因,并且这些基因促使智人发明了艺术等文化"
----
据说南岛人和撒哈拉以南的人没有尼人基因, 他们为什么也有艺术等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