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有根的学问和一个有趣的人_博物人生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博物人生 > 一门有根的学问和一个有趣的人
science 博物人生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4-07 14:04:06

一门有根的学问和一个有趣的人

载《新发现》2012年4月号,118-119页。

一门有根的学问和一个有趣的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7b66e2010113jb.html

吴燕

    在我小时候一系列信马无缰的理想中有一个理想是背着画夹子踏遍青山,我的想法其实很朴素:用画笔记录我看到的感觉到的,那该有多么帅。但是在我把纸笔准备停当之后,我的有如无缰的野马一般的兴趣已经迅速转移到别处了。许多年后当我把当年那一卷素描纸重新翻出来的时候,我忽然明白我曾经梦想的风景一直只在纸上,而从未变成过现实。所以,作为这样一个梦想的巨人现实的宅人,我一直很羡慕华杰老师的生活方式:这位在好友圈中素有“拈花惹草”之美名的哲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个喜爱大自然的人,他似乎永远准备好了下一秒出发,甚至只是为了一株植物也可以即刻动身踏上行程。每念及此总忍不住想,行动,会不会就是爱自然与不爱自然之间最一目了然的界线?

   《博物人生》记录的就是华杰老师探访花草世界的行动与思考。全书共分六章,前五章专注于对博物学的理论与史学讨论,第六章“走进草木世界”是作者本人在自然中寻访各种植物的经历。乍看起来,似乎只有第六章记录的才是“行动”二字,但是仔细再读就会发现,散落在各个章节的那许多照片都来自作者在自然中的发现与体验;即使书中那些关于理论的讨论也往往是基于现实中的个案或历史过往而得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称博物学作一门“有根”的学问可谓恰如其分;与之相呼应的是作者自己有根的成长经历,“从小,我对土地就颇有好感,这种感情始终保持着。我固执地以为,人世间的一切价值最终都依附于土地,离开了土地,个人、人类就不能存活”。

    溯源而上,博物学曾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方说华杰老师就观察到“现在每一门响当当的学问,在发展的过程中几乎都有着博物的发展阶段,以医学为甚”;而那时的普通人也能识得身边的植物,甚至在今天,在一些远离都市与现代的地方,仍然还有许多人靠博物学生活。读到这里的时候就不由得想起了顾炎武之“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注1】,若论起来,天文与博物学当是近亲,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它们都曾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基本坐标与依赖;从不那么实用的角度来说,它们的美丽给了人类一颗温暖的心和懂得欣赏的眼睛。但是数理科学的兴起与近代科学从诞生到风光无限的历程改写了人与身边自然之间的故事。生机勃勃的自然变成了走时精准的时钟,变化了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看自然的眼睛。“在现代性的偏见下,西方自身的博物学知识长期以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整理”,甚至在生物学界也是如此,而更糟糕的是“即使人们为了别的目的间接提到博物学,也说只取其‘精华’;对于用时下流行的观念和知识理解起来感到困惑的博物内容,科学家和科学史家通常充满了不屑,要把它们从正统的知识史、科技史中剔除”。这种不屑既来自偏见,也来自以现代科学技术撑腰而获得的信心满满。传统断裂处,正是博物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所在。当霍金说“地球毁灭是迟早的事,人类若想延续生命与文明,只有移居至太空”,作者则从中看到了“数理科学家一贯的不负责任心态”,与之不同,“博物学鼓励人们发展负责任的知识,关爱地球母亲,永不放弃。如果地球因为人类的折腾而提早毁灭,还谈什么‘文明’?”当西方中心的科学史观将中国古代文明拆解得七零八落,作者则提醒说中国历史上的实用科学与希腊的理性科学“各有特点,各有短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首先在观念上要学会理解、欣赏我们祖先的智慧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忘却和藐视”。


    理解与欣赏。读过全书就会明了,这其实也正是博物学看身边自然的眼光,而美,永远只会向懂得欣赏的眼睛展露笑颜。它们其实是一种天性吧,就像人类早期与天空、与大地相伴时一样。但是假如逼仄的生活销蚀了这些天性,那么找回它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做一个行动者,当然,正像华杰老师所说,“在博物学上取得成就,未必一定要到天涯海角探险。我们身边有大量貌似熟悉的自然事物,实际上,并未得到认真观察、研究、理解”。这是一个因为熟视而无睹的世界,但是假如用心去看去感觉,你也许会在那里找到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博物人生》刘华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39.00元】
2012年3月5日·北京


注1:“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日知录》卷30)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