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在某些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例如梅西、C罗之于足球,科比、詹姆斯之于篮球,朗朗、李云迪之于音乐,我们最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他真是个天才!”似乎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全赖血液里流淌的那股“天赋”,或者用个更加科学的字眼——基因。然而,这种早已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真有道理吗?作为一个生物系专业的学生,我对“基因决定论”之流向来嗤之以鼻。理由很简单:自孟德尔以来的遗传学家发现了无数基因,却从来没发现过什么“音乐基因”、“足球基因”,何况这些成功者,哪个不经过一番辛苦磨炼?为此也没少和我那信奉天才论的老妈拌嘴。不过虽然我占着专业的便宜,她还是能一句话让我难以辩驳:“那些付出同等努力的,也有默默无闻的呀,那决定性因素不还是先天的吗?”况且我自己有时也不免疑惑,如果让梅西改打排球,朗朗改写小说,是否还能鹤立鸡群?戴维·申克的这本《天才的基因》便是致力于解答“先天还是后天”的问题。一遍看罢,虽不能尽释疑惑,倒也能收获不少。
书一上来,申克就用本垒打明星特德·威廉姆斯的事迹,向天才的“先天决定论”发出了质疑之声。在随后的篇章里,他广采遗传学、认知发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向读者努力证明以往“天赋”之说的荒谬:基因比不决定我们的一切,甚至连一些外在性状,如眼睛颜色都不完全由基因决定;智商也并非完全得自遗传,而是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天才的才能与其说与生俱来,不如说是后天刻苦习得;而那些小时候被人们认为具有天赋的神童,长大后往往因为不堪期望重负而沦为平庸。总之一句话,基因不是万能的,我们之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是缘于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动态作用影响。围绕这一明确观点,全书立论充分,论证有力,旁征博引又能深入浅出,其最大的特点就会几乎和正文同样篇幅的“附录”了(说实话读的时候的确被雷到了)。这个附录到底是否有必要读呢?我个人读了部分的感觉是,如果你要深究本书的论证和材料,那可以参照附录,但如果只是泛读,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其实,关于能力禀赋究竟是先天还是后天的争论早在基因被发现前就存在。一边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一边则说“将相王侯宁有种乎?”所谓“基因决定”,其实不过是给传统的“血统论”、“命定论”披上一层貌似“科学”的外衣罢了,并不新鲜。而古老智慧其实也一直在与之进行斗争,从熟能生巧的卖油翁,到自谓以勤补拙的梅兰芳,都是在强调后天的重要性。许多成就之士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勤奋的作用,最耳熟能详的恐怕就是爱迪生的那句“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了。可到头来相信天赋的还是大有人在,甚至还是大多数,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作者也在书里道明了理由:“认为才能和局限是天生的,这对我们的情绪是种宽慰:你不出色的原因是你根本不可能做到,这在你看来顺理成章。将能力视作与生俱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容易掌控,内心也更舒适一些。它减轻了人们因期望落空所产生的压力,同样也缓解了因与他人对比产生的不平之气。”说白了,“天才”就是平庸者自慰的借口。我们从小念了几百遍爱迪生的名言,到头来成为爱迪生的又有几个?谁又肯承认自己那99%的勤奋出了问题?所以源头还是归到了那个1%上。另一方面,强调后天者虽言之凿凿,但依旧限于简单的先后天加成或非此即彼的基调上,也就无法解释“为何有些人努力也不能成为天才”的质问。结果反而被人当做是劝善的励志之词和心灵鸡汤了。
对此,读本书时有些读者也会觉得,作者在驳斥“基因决定论”的时候,是否又过度宣扬“环境决定论”,甚至落入了“态度决定一切”的窠臼?其实这是对本书的误读。作者强调后天和环境影响,但是却从来没有否定先天因素的作用。正如其在序言中指出“这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基因没有显著的区别,从而造成优势劣势。差异当然存在,并且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新科学认为,我们中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真正极限。”其突破了以往“G(先天)+E(后天)”的模式,而是提出了“G×E”的交互模式,从而改变了我们对“基因”概念的认知,这才是其意义深远之处。在申克笔下,基因不再是早已写就,固定不变的蓝图,而是还未开发,有待挖掘的宝藏。那些成就天才之名者,不过是成功发掘了自己潜能。基因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个人努力、环境、家庭、社会、文化,都有其各自的影响,且彼此交融,而非孤立。这一更加全面和辩证的解读,无疑更能令人信服。
当然,失败者永远能找出自我正当化的理由,就算本书真打消了“我没那个天赋”的说法,也会有诸如“我家里环境差”“小时候条件不行”之类的借口涌现。但是,对于真正敢于审视自我的人来说,其无疑有启发意义。我们虽无法掌控全局,但却能尽力施加影响。书的第二部分,是写给身为父母和家长的教育者,更是写给每个不甘于平庸的人自己的。无论你身处哪个年龄段,你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都有可以发掘的潜能。此时不禁想起《火影忍者》中阿凯对李洛克所说的那句台词,以为全文结尾——“你是努力的天才!”(怎么听着还是像励志呢……)
最后说一下本书翻译,虽然通畅,但也仅限于此。另外译者似乎对生物学并不熟悉。将“孟德尔”译成“门德尔”倒也罢了,连大名鼎鼎的“林奈”也译成“林尼厄斯”,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出版社在选择译者的时候,还是应该更加谨慎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