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中医?_当中医遇上西医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当中医遇上西医 > 拿什么拯救中医?
May 当中医遇上西医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0-21 16:10:35

拿什么拯救中医?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做着编织美梦和打碎美梦的事情。让你分辨不清,所谓希望究竟是纪录片,还是黑色幽默片。


读《当中医遇上西医:历史与省思》这本书,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十几天前还是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研讨会上,石光和盛洪弃医疗体制改革的主题不顾,齐齐推荐了这本书,并且在关于中医(中国医学)和西医(西方医学)的孰优孰劣、孰是孰非的问题上,引发了一场舌战。其后我搜遍全城才从万圣把这本书抱回家。可是腧穴、经络、藏象、循证医学、阴阳五行们磨耗了我读书的快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区结成医生让我与我曾经甜蜜幻想中的“中医”道别,回归现实。


我长成个大孩子的时候,因为看起来医院似乎没有瞧好病的希望,于是求治于本市一个很有名望的老中医。半年多的时间,每天习惯于把一蓬蓬或一块块的药材添水放进砂锅,然后看它一点一点变粘稠变赤黑,看从砂锅里飘出的气体在房间上空汇成变幻的图案盘旋缭绕不去。等到好不容易散开来,又将气味落在洁净的茶水里,落在行走的人衣襟发丝上。紫草、薄荷、银花、生地、赤芍、牛蒡子、大青叶、夏枯草、贝母、五味子……很无聊的时候,我会随手拈起一小撮,猜想它们背后跌宕隐秘的前世今生。毕竟这些玲珑的名字,我从来没有在小区的花园里,或者一棵大丽菊的身旁发现。而这样小心煎熬后用自然的菁华洗涤身体的过程,我曾经以为就是中医吧。后来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又很有一层哲学意味,治病救人外叫人无穷尽的想。从此便觉得中医的字眼儿如同艺术,古老而浪漫。



有千年辉煌的一只小毛驴


事实上中医的历史也确曾辉煌盛极,它的脉络横跨千年。从战国秦汉时期的经典《黄帝内经》,到《难经》、《神农本草经》引进哲学概念,构成中医初步的理论基础体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第一次系统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伤寒和一些杂病的理论和经验,此外还有唐代的《千金要方》、《千金冀方》、《外台秘要》等大型秘方书,宋代的《太平盛惠方》、明代的《普济方》,12至13世纪时,“金元四家”已经形成了主流医学的代表医家,广传弟子,名声享誉宇内。


可是面对西医这个闯进家门的不速之客,千年的老者却忽然之间成了步履蹒跚的“小毛驴”。 书里提到中国医学文化史家马伯英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请教老中医任应秋对中西医的看法。任应秋说,这就好比现代交通发达,有飞机、轮船、火车、汽车,同时还有“小毛驴”在爬山路。尽管他仍试图保持乐观:“西医再科学、再现代化,还是代替不了中医这匹“小毛驴”。 事实上到今天,国内的中医人数占医生总人数的五分之一,所谓“中医医院”数目只占十分之一,而该种医院的每年开支,百分之六十以上竟花在西医西药上。回溯历史,中医无疑是在衰落中了。


有关中医生死存亡的争论到今天也始终未曾停止。针灸疗法在世界医疗领域算是难得令人乐观的一个中医“成熟”技术。根据这本书中提供的数据,截至1986年,在中国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有1116种,中医宣称有效者超过300种。但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采用针灸治疗的病症迄今为止只有43种,通过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循证医学”标准,效果确认为“显著”的更只有不到10种。为什么会出现这此大的反差?一方面,涉及到中医自身调查取证的样本是否规范。另一方面,西方的测评标准是否就完全符合中医诊断的特点?



中医的体贴与西医的速效


中医的特点在关注人,关注人的整体,而又随个体的变化调整。一个感冒,四时不同人体不同,诊断处方也有不同。春季为风温感冒、夏季为风暑感冒、秋季为风燥感冒、冬季为风寒感冒。不像西医,一样地都是用抗生素和病毒灵。这方面中医的灵活性是体贴而含蓄。西医则只追求精确、速效。


我的一个好朋友近来为领导的几句话苦恼不已,觉得经年工作上的努力重又看不见尽头了。比起他人,于是怀疑自己能力上有天然的欠缺。事实是在的报社他的工作业绩是排部门前几名的。但因为该报的大环境是喜好气势、奋勇。要人人起来革命,人人都要振臂一呼,求应者云集才好。他偏偏是个心思细密,体贴、谦虚的。于是乎领导才会认为他“工作没有放得更开一些,才华没有见底”。他回答我说,他会更努力,只是振臂一呼这种事他却不屑也做不来。


在面对西医的挑战时,中医界也是这么回答。体贴含蓄与精确速效原可以相安无事,因为两者特性不存在可比性。然而对他人的市场和标准下生活的中医来说,要活得好,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参与同体系下的竞争。当然竞争的前提是裁判不能带有色眼镜,更不能对方既是竞赛者又兼作裁判。此外双方参加比赛的规则是,量化的标准和对等的评价体系。由于追随全球流动的新科学及标准,这方面西医具有天然的公信力。



历久弥新的科学与玄学之争


中医在公信力层面最大的障碍是它的哲学化内容。中医的基石??“阴阳五行、脏腑学说”被认为是难以与现代接轨的理论。因为其中缺乏医学判断的具体叙述,代之以充满玄想的哲学思辨。“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学说,更像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哲理,历史上它被广泛应用在医学、自然、天文、人文以及政治诸领域。这同时也毫不客气的带来了中医传播及推广的难题。“抑郁症”是西医的诊断名称,同样的状况,中医根据症状也许会诊断为“肝气不舒,肝阳上亢”,调理方法是“疏肝理气,平肝潜阳”。尽管同样有效,可是比起“抑郁症”三个字来,中医的诊断越来越没有人能够看得懂了。于是取药单上往往只剩下了十几味的草药名单,像“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腰”式的暗号。这种玄学色彩,也使其在神秘虚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人们眼中,中医成了美容秘方、性病特效药的代名词,非疑难杂症不去看中医。我所认识的一位中医医生,是医院的研究骨干,市人大代表,余暇还兼任该市某著名连锁美容机构的咨询师,一周到该院“接诊”两天,美容院因此而顾客盈门赚的盆满钵满。医界也承认存在中医玄化的弱点,但对“中医科学化”充满疑虑,因为“卫道者有中医药不科学化必被废,科学化也被废的消极看法。”


不久前我亲眼目睹了一次关于中西医的争论,是在天则经济研究所举行的医改研讨会上。几名专家学者唇枪舌剑,为的也无非是要不要复兴中医,中医的整体性到底好不好,西医的辨病好还是中医的辨证好。大家差一点急了眼,座下更有甚不礼貌的发言者,慷慨激昂直接指斥中医不过是“巫医”。这种争论,算起来从1840年后,百余年来业界内部没有停止过。谈论的话题和内容既老掉牙又似乎永远新鲜,因为找不到出路。远的就像传统文化之于外来文化,近一点的还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绿色环保主义与反唯科学主义。现在忽然听说一个事物并非仅有正负两面结果,其间的组合更有无数种。问题是我们能够因此而不作出选择吗?出路到底在哪里。有没有一个答案。


在拯救与毁灭中突围的迷局


新科学与新技术如猛兽一般加速前进势不可挡,将地球上的一切边缘产业裹挟期间,当中医在新科技浪潮主导的西医的阴影下顾影自怜时,到底该拿什么拯救它?


日本的思路是不嫌拣择式的拿来主义:17至18世纪时,中医被视为先进的文化流传日本,称为“汉方医”。18世纪后期,荷兰医学输入日本后,成就了“汉兰折中派”医学??当时中医与荷兰医学的折中结合;而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推行西化的政策,则下令全面取缔汉方医。


在历数中西医的论争史后,本书的作者区结成认为昂斯丘尔德似乎比身在局中的中国人看得更真切:“在任何社会,一种医疗方法体系的强弱不仅系于它本身的客观疗效,也与其背后的世界观有关。当儒家经学和大清朝崩塌,中医学本质的难题是:如何重建新的意识形态层面的认受性?”


12月4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帆在一次讲座上谈到全球化问题时,对全球化的未来表示了悲观。他认为,无论是资本还是高科技,按经济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未来十几年内中国仍然无法与资本垄断国家相抗衡。但他认为有一样东西,才是中国积蓄力量和寻找突破口的钥匙,那就是文化??中国独特的几千年传承的文明智力和信仰。或许,有一天人类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再也无法找到出路时,文化真的可以让我们皈依归途?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