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_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 > 读《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
胖咸鱼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3-05 14:03:48

读《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这本书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邱林川于2013年9月出版的著作。从书名中,作者把中国描述为“世界工厂”,在逐渐信息化、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工人阶级也演化出另一种形态“新工人阶级”。“新工人阶级”与原有的“工人阶级”的概念定义发生了变化。“新工人阶级”的主体不再是原有的以单位为基础且拥有城市户籍的老工人阶级;其对立面是直接针对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除了传统产业工人外,它还包括大量网络媒体业、信息服务业及相关零售业的从业人员。

一、全文结构:
本书共有三大部分,结构十分清晰明了。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第一部分:“网络之普及”。它们分别讨论网吧和手机如何在信息中下阶层中迅速扩散,而又在扩散过程中发生变异。首先要表明的是作者提到的信息中下阶层指的便是“新工人阶级”部分群体,在第二部分有重点叙述。第二章将讨论网吧如何从当代现代文化启蒙的象征沦为反复受到严厉打击的对象。但网吧的发展仍然是促进网民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第三章主要讨论是手机的发展及其相关的中低端无线通讯服务,如短信、小灵通、预付卡、还有传呼机等。在第三章中,作者主要着眼于技术普及及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信息中下阶层,重点讨论流动人口、青少年与老人与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之间的关系。同时,作者把对于信息中下阶层的具体描述置身于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宏观语境中。第四章强调宏观语境中,流动人口内部的分层情况、以及相关的性别、民族、地域身份等的区分。第五章则讨论信息中下阶层,青少年和老年人面临的生存议题。

第三部分是“新工人阶级之雏形”。第六章集中梳理了新阶级形成过程在空间层面的表现、如城中村、工厂厂房和宿舍区等。第七章观察时间维度上的阶级形成,具体对2002年蓝极速大火、2003年孙志刚案和2004年马加爵案的分析,再对2001—2010年间涉及信息中下阶层的重大事件进行回顾、比较、分类等。

最后一章是结论与反思。同时也附有“研究方法附录”。作者采用了大量、丰富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内容,包括运用传统社会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焦点组访谈、二手数据分析、新闻资料及历史档案分析等,同时,一些数据搜集方法融入了新的元素,包括对用户自制内容的采集与分析、调查组、基层社区社会空间制图和多媒体行为研究等。作者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借鉴的。

    二、作者观点:
    在文本中作者采用的是阶级分层的视角,把阶级带到了新型网络媒体的讨论中,试图用全面、系统地阶级分析视角来了解中国式网络社会。本书强调信息分层的基本结构。它表现在网络科技上是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表现在社会人群上是信息中下阶层。对于这一点,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研究信息中下阶层对于传播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的重要作用,是其重要命题。我想要强调的是,信息阶层是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而信息传播技术是个变动的概念,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应该更为全面地了解信息中上层阶层对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引领作用,而信息中下阶层对于信息传播技术起到了普及的作用,要全面的看待这两个方面。

总结全书、作者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
1、以网吧和廉价手机服务为代表的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已深入信息中下阶层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成为劳动大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传播技术普及带来网络社会的总体扩张,同时为新工人阶级网络社会的崛起打下了深厚基础。对于这个观点,无可厚非,网吧和廉价手机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对信息传播技术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信息化、现代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信息传播技术是否延伸出更多的媒介形式;对于现阶段或者说不久前的阶段,进一步推动信息传播技术的媒体形式有哪些?而那些媒体形式又有着怎么的发展形式呢?比如说个人电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流行、平板的发展等。
2、中国已成为全球信息业产品主要制作国,即所谓的“世界工厂“。为了满足国内和国际需求,特别是中低端市场需求,我们以出现新一代以程控劳工为代表的网络劳工。他们是介于自我程控劳工与原始劳工之间,是新工人阶级再生过程的中坚力量。其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以互联网为社会收益的新型工人阶级,比如说“水军”,但对于水军的描述,作者并没有深入。于此同时,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日趋完善,一批以互联网为职业生涯、事业发展的网络新人类,他们是否被划入“新工人阶级”,这是值得讨论的议题。其中,全文把“新工人阶级”的定位拉的过低,把他们放在一个弱势的位置上讨论。虽然,社会上存在这些问题,但它是否是社会“新工人阶级”的主流性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3、新工人阶级网络社会的崛起在制度层面和基层实践层面已有所表现。它一方面是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等宏观社会过程导致的结果,一方面也因主流大众对中下阶层关注不够,是基础民众只能靠网络媒体解决生存议题。传统媒体或者说主流媒体对于中下阶层的报道过于框架化、并未全面的反映宏观社会背景下,新工人阶级的中下层信息传播者的切实问题,所以引发了民众自身依靠网络媒体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4、信息中下阶层即包括信息使用者也包括相关产品制造者和服务提供者。中下阶层民众参与到中低端信息传播技术的生产、运输、消费全过程中,不但带有其自身特色的用户创制内容,更说明廉价甚至免费的产品能有效地满足基层传播需求。针对作者这个观点,作者只是描述了新工人阶级以博客、手机、贴吧等形式作为文化表达,并没有过多的叙述,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表达过程中是否存在弊端、以及滥用等情况。
5、新工人阶级网络社会依然处于草创阶段。那么这个观点如果从当今的角度来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是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三、值得深入发掘部分
本书对于新媒体事件在第三部分有少量描述。分别介绍了“蓝极速事件”、“孙志刚事件”、“马加爵事件”,同时也梳理了2001—2010年涉及信息中下阶层的部分网络重大事件。作者与陈韬文曾发表过《新媒体事件研究》一书,书中表达了华人将社会观察到的新媒体事件分为四种基本种类:(一)、民族主义事件;(二)、权益抗争事件;(三)、道德隐私事件、(四)、公权滥用事件等。所以,结合作者以前的学术研究和现阶段的资料呈现,作者重新划分了四个新的基本类型:(一)、群体灾难,如蓝极速事件;(二)、个体无助,如孙志刚事件、躲猫猫事件;(三)、同归于尽,比如邓玉娇事件;(四)、集体行动、如10年广州本田事件。结合众多现有资料,作者得出以下几点规律:(一)、群体灾难和个体无助型事件一直比较多,但近年来同归于尽与集体行动型事件有明显增加。总的趋势是事件受害人及其亲友日益变被动为主动,但不再沉默,而是有所行动。(二)、2009年是重大事件的高峰年,这与08年的金融危机有直接的关系。(三)、新媒体事件不排除传统大众媒体介入,虽然介入结果如何经常难以预测。

针对整个新媒体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如何想要进一步从这方面开展问题,是一个不错的了解途径与切入点。

展开全文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